太师太傅太保分别是做什么的,历史地位谁最大

2023-10-0920:46:40综合资讯0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教育。自西周开始,皇帝的教师身份-太师、太保、太傅相继出现,合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崇高。虽然后来这些职位逐渐变为虚衔,在魏晋九品官品实施后,多数是“正一品”的高官(非常罕见),是非常荣耀的地位。

然而问题来了,作为天子的老师,这些太师、太傅、太保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同样是正一品,他们有等级之分吗?

简单来说,荣誉上,太师>太傅,太傅>太保,迁转路径说明了这一点:一般是“太保→太傅→太师”;职责上,太师、太傅、太保没有本质区别,因为大多时候只是荣誉称号。

首先剖析“师、傅、保”

为了准确,我们先简单说一下“师”这个词的本意。

甲骨文中,“师”的本意是军队(可解释为“小土山”翻转,指古代军队多驻扎在土山高点上)。后来引申为指导军事训练的“师官”;再后来变成指导学生的“老师”的意思。

中国古人非常谦虚,哪怕是皇帝都要学习;而且一个老师不够,需要三个。从字面意思来看:

  • “太师”的重点在于“教导”。“师”表示指导的顺从,《大戴礼记》中有“师”,导之教顺的记述,天子效法师法(孔安国)。太师是皇帝从中要学习的对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 “太傅”的重点在于“辅助”。“傅”,傅其德义,《大戴礼记》中有傅,傅相天子的记述(孔安国)。明显语气比太师弱一些,太傅是协助皇帝的角色。
  • 太保”的重点在于“保卫”。“保”,保其身体,《大戴礼记》中有保,保安天子于德义(孔安国)。如果太师、太傅侧重于文,那么太保侧重于武,教授皇帝军事知识,保护天子的安全。

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名义上的,但是有总比没有强;无论是西周的礼法还是两汉之后的经学,都认为“德义>武力”,所以在地位上,太师>太傅>太保。

不信?我们以北宋为例。

从班序看“三师(公)”的崇高地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混淆的职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班序”这个有用的工具。

所谓班序,指皇帝朝会时文武百官的位置顺序。

可以这样类比,就像领导们开会时候的座位安排一样。座位的摆放顺序无疑能够体现出地位的高低。

当今世界中,领导们在开会时坐在正中央的位置最主要,其余的位置则按照职位高低左右分列。

而在古代,皇帝一个人独自坐在御座上,所以“朝会座位”摆放如下:

上面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 皇帝面向南方坐着,地位最高(废话)。
  • 正中间是御道,文官站在御道的东边,武官站在御道的西边,所谓“文东武西”。
  • 越是靠近皇帝的位置,官职越高;越是靠近御道的位置,官职越高。

实际上在朝会时,即便是同级别的官员也不可能排在一起,即使会出现“某某官站在某某官的上方或下方”的情况;相比较品级(宋初品级早已不再精确,甚至有低品压倒高级品的情况!),班位是最直观的权衡标准。

简单来说,不知道一群官员谁地位高低,只需看看班序即可!

以北宋为例,虽然三师只是加官,但在朝会上却要站在文臣的班头!而太师的位置>太傅>太保。

以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的合班仪为例:

建隆三年(962)三月,有司上报《合班仪》:“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左右僕射、太子少师、少傅、少保、三京牧、大都督大都护、御史大夫、六尚书、常侍、门下中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宗正卿御史中丞、左右谏议大夫…”

看到没有,太师、太傅、太保排在文臣最前面,高于一些我们心中的大官:比如嗣王、郡王,比如尚书左右仆射(北宋没有尚书令),比如国公、郡公,高于御使大夫,还有开封、河南、太原尹等等。

实际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份合班仪,我感受到了太师、太傅、太保地位的尊贵,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百官恭顺地向太师、太傅、太保躬身施礼的场景。

太师、太傅、太保的荣耀是非常庞大的。

再来看看北宋太师的名单:

赵普,赵元佐,赵元俨,韩琦,富弼,文彦博,赵颢,赵佖,蔡京,童贯,郑绅,赵俁,赵偲,秦桧,杨存中,张俊,史浩,吴益,赵伯圭,韩侂胄,史弥远,郭师禹,杨谷,杨石,郑清之,赵与芮,贾似道。

太师名单中有名相、宗室、元老,也有奸相、佞臣,不论如何,这些权贵们既掌握实权,又得到顶级荣誉,太师成为皇帝尊敬之人和众人之上。

再来看北宋太傅的名单:

高保融,赵元佐,赵元侃,范廷召,王钦若,陈尧叟,赵元俨,张士逊,王曙,石元孙,晏殊,宋庠,曾公亮,陈升之,吴充,何执中,童贯,楊戩,王黼,赵榛,杨卜麻叠,刘光世,张浚,韩世忠,韦渊,杨存中

排除与太师重复的人(即当太师之前必须先当太傅),这份名单中的人物名声显然不及太师。

再来看北宋太保的名单:

王景,赵普,赵德明,赵德昌,赵元杰,王嗣宗,曹利用,王旦,王德用

排除与太师、太傅重复的人,这份名单的人物分量显然小于太师和太傅。

结语:虽然是荣誉加官,但“一品级”三师(三公)值得研究

当今社会更加重实际,对于荣誉并不像古人那样重视。历史上看起来,从商周的“师”、“师官”、“大师”,太师、太保,到春秋时期的太傅、太尉,一直延续至明清,这三个“一品级”官名的演变已经超过了3600年,它们是中国官职的化石,非常值得研究。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