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是多少斤,古代不同时期石的重量解析

2024-05-0103:47:59综合资讯0

"石"这一汉字蕴含多种含义,既可表重量,又能示体积,亦可作俸禄之称谓。在方言中,它还表示面积大小。"石"字有两个读音:"shí"和"dàn",这些读音与词义变化紧密相连。

"石"的本义是岩石、石头,引申出重量大、坚固等含义。从上古到中古,"石"的读音随时代演变,根据中古时期的韵书,当时读作"shí"。

从上古到中古,不少古籍将"石"作为重量单位记载。《周语》有言:"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意为:先王制造钟鼎,体积不大于一钧,重量不超过一石,即一百二十斤。三国经学家韦昭在注疏中解释:"石,百二十斤。"此处的"石"读作"shí",表示特定含义:一百二十斤。

《礼记月令》中提及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意为:仲春时节,昼夜平分,应校正度量衡容积。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三十斤曰‘钧’,称量的秤叫‘衡’,百二十斤曰‘石’。"此处的"石"同样读作"shí",表示三十斤为一钧,百二十斤为一石。

"石"作为"重量"单位在西汉也为政府所采纳,一直沿用到唐代之后。"石"作为粮食度量单位,有大小之分。西汉的大石相当于一百二十汉斤,约合今天的三十公斤、六十市斤。小石为大石的五分之三,相当于七十二汉斤,约合十八公斤、三十六市斤。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汉时期,"石"既作为"重量"单位,又作为"体积"单位。作为"体积"单位时,是以俗称为主,而非官方度量。正式确立"石"为"体积"单位是在宋代。作为体积单位时,西汉的一石相当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西汉的一升约等于今天的200毫升,西汉一石的体积约为20000毫升。由于西汉官方规定的十斗为一斛,作为体积单位,西汉的一斛在民间也称之为一石。《梦溪笔谈》中记载:"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印证了这一说法。

"石"字还有另一个读音:"dàn",这是后起的音变,非本来的读音。在古文献中,常以"儋石"一词指可以负重一百二十斤。其中,"儋"俗写作"擔",读作"dàn"。《史记》中提及:"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意为:有资格担负一百二十斤俸禄的人,官职却未达到卿相。汉代的俸禄也以"石"称量。"儋石"系动宾结构,"儋"表承载、负担。"儋"经音变结构变化为"擔",表示以肩挑。而宾语"石",因和"擔"常连用,逐渐被其引申含义所指代,变为指代"擔"所能负载的重量,也使得"石"的读音随之演化为"dàn"。

唐代之前,江淮地区方言中,"石"读作"dàn"。宋代以前,"石"作为重量、容积等单位时,其读音应为"shí"。宋代以后,"石"的读音从俗,逐步转为"dàn"。在旧字典中,如《康熙字典》中,"石"字的读音仍为"shí"。但我查阅了《古汉语字典》2009年版本,发现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已读作"dàn"。可知,这是一个从俗的趋势。

"石"读作"shí"为古音,也是正确的。不能认为读作"shí"便是错误。

主要著作:《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