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多少分钟,秒转化、换算公式、日历对照

2024-05-0104:16:22综合资讯1

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人生就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我们需要好好把握这仅有的时光,否则,时间一去不复返,转眼间就已度过了此生。

在《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夜漏未尽一刻”。那么,这里的“一刻”是现在所说的十五分钟吗?在古代,为什么会用“一刻”来表示十五分钟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内涵呢?

关于“一刻”的含义,肯定是有所表达的,至于,为什么用“一刻”来表示十五分钟,就需要从古代计时仪器的演变说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计时仪器的国家,在农耕时代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十分重视对时间的计算。而在不同的朝代与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水平的差异,计时仪器的种类与用法也大不相同了。在古代,计时仪器主要有圭表、日晷与漏刻等。

那么,这些计时器又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圭表:圭是指平放的尺子,表则是垂直放置的标竿,由圭与表组成的仪器就是圭表。早在商周时期,圭表就已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主要利用太阳照射出垂直在标竿上的影子长度,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从而计算出时间。

根据圭表测量出日影的变化情况,还可以用来辨别方向与确定节气。不仅如此,圭表还可以用来测量冬至日的方位,然后确认回归年的长度。如今,在北京故宫、沈阳故宫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旅游景点,还可以看到日晷的遗迹。

其次就是日晷仪:该计时仪器又被称为“日规”或“日晷”,可以称之为圭表的升级版,因为它是从圭表演变而来。在西汉时期之前,人们普遍使用日晷来测量时间。实际上,日晷由一个石制晷盘与一个铜制晷针组成。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在晷盘的正反两面,划出十二个大格子,每个大格子就代表两个小时。在使用日晷时,人们只需要观察日影在晷盘上的位置,便可得知时间。日晷与圭表一样,都是通过观察日影来推算时间。

日晷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夜晚与下雨的时候无法使用。为了克服日晷的缺陷,人们便发明了可以在夜晚使用的月晷。如此一来,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推算出时间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日晷还是月晷,都不能在阴天或下雨时使用。

最后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标有刻度的箭形仪器,这是放在漏壶中用来测量时间的元件。由於,日晷与月晷的瑕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漏刻诞生。清朝学者对它的评价极高,他们认为能够测出十二个时辰的计时仪器在古代只有漏刻。

漏刻又称漏壶,实际上它是水钟的一类。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利用水来计算时间的方法了。各朝各代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漏刻,民间也普遍使用漏刻。在《隋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当年黄帝发明漏水的方法,是为了将白天与黑夜区分开来。

后来,这一工作由挈壶氏负责,挈壶氏就是掌管漏刻的官员。因为,漏刻一般用铜壶盛水,以水滴流逝来计算时辰,它又称为“铜壶滴漏”。这种计时仪器很简单,只要在壶中装水即可,水会从壶底的细小孔洞中流出。

如果,在一个昼夜之间壶中的水全部滴完,那么,这便是二十四小时。平均分散在晷箭上的百分刻度就是二十四小时,一个刻度就代表了十四分四十秒。

依照漏壶的观察方式不同,可以将漏壶划分为“沉箭漏”与“浮箭漏”两种。沉箭漏的构造较为简单,由一个底部带有细小孔洞的壶与晷箭组成。在使用时,壶中的水会从细小孔洞中流出,而晷箭也会随着水量的减少而下降,以此展示时间。

浮箭漏的出现时间比沉箭漏晚,但在功能上它比沉箭漏有很大的优势。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水的播水壶,另一部分是摆放晷箭

自东汉伊始,历朝历代均对漏刻制度进行改革《隋书·天文志》记述:“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其后因以命官。”此言古代中国已发明漏刻计时法。

古人将漏刻度规调整为九十六、一百零八或一百二十刻不等。清政府颁布时辰刻度法典后,才停止变更漏刻刻度。由此,一日一百刻正式改为九十六刻,平均算来:一刻相当于现今十五分钟。

故“一刻”意指十五分钟即源于此,且此计时规则至今仍在沿用。

人之智慧无穷,思及之物皆能化构。古人遗留众多沿用至今之发明,尽显其智慧结晶。于此飞速发展之时代中,世人当效仿古人,创造更多精华,惠及后世。

参考资料:

【《汉书》、《考工记》、《周礼》、《古代天文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