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y是什么意思,知识领域的体系化表达

2024-05-0105:18:16综合资讯0

撰写文章虽然是一种普遍技能,但学术写作却大相径庭。听闻曾有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展现过人才华,例如仲永五岁时便能以物为题作诗,骆宾王七岁时就能咏鹅,然而从未听说谁从小就能写出一篇出神入化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虽然悟性与天资肯定对学术成就产生影响,但相比之下,学术写作上的造诣更多地来自于后天的大量刻苦练习、有效训练、长期积累和反复感悟。

换句话说,学术写作是一项纯技术活。

学术写作是有套路、有规则、有约束、有章法的。就像短道速滑冠军滑得再快也未必能做花样滑冰,游泳健将游得再好未必会水上芭蕾,同样地,一般意义上写字写得优秀的人如果不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写好学术论文。

如果有人因为自己从小语文成绩好、作文分数高,就认定自己的学术写作一定不会差,那他一定对学术写作存在很大的误解。

01

学术写作的强套路性

此处所说的套路并不是指具体的模板,而是约定俗成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逻辑脉络和整体框架。例如,以实证论文为例,无论文章具体每一部分使用什么标题,文章整体的思路都必定遵循“提出问题——拿出理论——提出假设——摆出数据——说明方法——验证假设”的总体逻辑走向。这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主流实证文章的要求:“理论驱动”而非“数据驱动”;同时强调“以数据为依托”而非“以意见为依托”。

与此相对而言,如果你写的是一篇随笔、散文、杂文或网络文章,则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你喜欢的结构和思路来行文,甚至可能越是新颖、越吸引眼球的结构艺术性越高、传播度越好。学术论文不行。学术论文是典型的“带着镣铐跳舞”——你无法挣脱镣铐,而必须学会适应它的边界,理解制定这些约束的原因。

例如,无论一篇学术文章讨论的是哪个具体题目,你都必须遵守具有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的结构;你不能将参考文献放在第一页,也不能将摘要放在最后一页,这属于“不符合规矩”。

又如,在写研究假设时,你提出的假设必须可以证伪,必须探讨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必须以准确规范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详情请参考:什么是好的研究假设(Hypothesis)?——顺谈与自变量、因变量的关系);你不能将诸如“月亮代表我的心”、“天青色等烟雨”之类的浪漫语言作为你的研究假设,也不能在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你的研究假设,这属于“不符合规矩”。

再如,若是要投稿国际期刊,你的文章必须符合某个“手册格式”(论文格式,例如芝加哥、APA等),引用方式必须规范讲究;你不能在应该省略的地方使用全拼,也不能在应该缩进的地方减少空格。这些也属于“不符合规矩”。

谁也不是天生就懂得规矩。要想玩好这个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

理解规矩、理解套路成为修炼学术写作这一技术活的核心内容。基本的规矩、本领域的规矩、高质量期刊的规矩,这些都需要慢慢积累、慢慢学习、慢慢训练方能习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无法依靠超人的天资获得。

是的,连开拖拉机都需要去专门的驾校培训,学术论文这种技术活必须经过专业的训练和一丝不苟的练习,没有办法绕道。

02

学术写作的冷静文风

学术写作的整体文风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客观。客观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以事实为依托”而不是“以观点为依托”。

“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的、主观的、私人的东西,受我们各自的喜好、生活背景、知识储备等多方面影响。有些观点可以证伪(例如“食用有机食品是否会影响癌症几率”),而有些观点则无法证伪(例如“西瓜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

“事实”是有证据或数据支持的、发生过的或可以被发生过的事情验证的。例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男性的平均身高高于女性”、“北半球大多数城市夏天的温度比冬天高”。

学术写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作者始终努力使文章保持客观,以事实为依托,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或受到个人视角的影响。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而言之是寻求某个问题的真实答案,大而言之是探索真理,绝非是为了表达个人观点,更不应该受到个人观点的影响。相反,好的文章还会澄清研究中可能受作者个人思路和个人背景限制的部分,以及哪些地方的证据还不充分,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

试想一下自然科学,这个道理就更容易明白了。如果我是物理学家,为了证明“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我应该使用观察、使用数据、使用推导来得出结论,而不是因为“我信奉地心说”就视之为结论,将其公之于众然后大功告成;如果我是生物学家,想研究“小白鼠基因与人类基因的不同”,不能因为我轻视小白鼠就信口雌黄地指出小白鼠基因与人类基因有天壤之别,而完全不去做实验和分析;如果我是化学家,我不能一厢情愿地在元素周期表上再添加一个元素,除非我拿出证据,并且其他人也能验证和接受我的证据。

而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没有被证明过的观点都只是“假设”(hypothesis),甚至包括许多我们在文化和习俗中约定俗成的东西。这些也许是传说、也许是故事、也许是轶事、也许是习俗,但它们无法被视为学术研究中的科学结论。

另一个例子是最近我们班上的学生正在写一篇以组织分析为主题的小论文,这是他们第一次写研究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分析组织的论文变成了他们发泄对组织不满的声讨文——因为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他们曾任职的组织,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夹杂个人情感,想起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然后将这些自己体验到的不满视为组织最大的问题。好的,这并不是说你的观点和感受不重要,但在你的观点和感受之外,你是否还有其他依据呢?你是否有从理论视角出发去分析呢?你在行文时是否使用了客观笔法和语气叙述呢?你是否客观地进行了分析、客观地去总结呢?毕竟,这不是一篇观点论文,而是研究论文,否则,随便你发表你的观点。

如果你在研究某件事之前就已经对这件事有了强烈的看法,并且做研究只是为了进一步验证你深信不疑的结论,那么你最好不要研究了。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

而对于好的学术文章,你会发现它很少会说“我认为”、“根据我的经验”、“我相信”,以及围绕第一人称为主体的描述性文字,也很少出现表达强烈观点的论述;作者甚至故意做出“避嫌”姿态,让你看到研究假设都是根据文献和理论提出的,研究结论都是基于数据和科学方法得出的,与作者本人的看法无关。作者仿佛要从他的研究中跳脱出来,不带任何感情、冷静、客观、依据翔实地叙述他的研究,同时又随时向不同的结论和更多的研究敞开大门,表现出“我的对错不重要,而真理才重要”的态度。

是的,真理怎么会受人的一厢情愿左右呢?带着有偏见的视角做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服众呢?道理就是如此。

03

学术写作的强功能性

学术写作是一种功能性写作,因此它一经出现就带着特定的目的,在达到目的后便可离场,不必多说一句。它就像一个专注于“任务”的队伍,上场,完成任务,离场。就是这样干净利落。

不妨在此联想到“说明书”这种东西。我们平时购买的家用电器自带的说明书与学术写作倒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它的强功能性——“说明书”这种东西,我们会在乎它好不好看吗?我们会要求它语言华丽吗?我们会要求它美轮美奂吗?恐怕不会。“说明书”最大的目的是说明问题、指导用户、解决问题,所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说明书的语言都尽量追求清晰、准确、明了和简洁,说明书的结构也都尽量做到有条理、一目了然,很少有人家的说明书花里胡哨、废话连篇、插科打诨逗你笑。

学术写作也一样,好的学术作者明白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且时刻记得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任务”,他们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