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学生模式漏洞:限制破解与危害规避

2024-05-0301:21:12综合资讯0

“青少年模式”再升级: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北京的学生家长李女士感到一丝担忧。她的儿子正值小学阶段,一有空余时间,尤其是在假期,便沉迷于手机短视频的刷屏之中。
早在2019年,国家网信办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指导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用户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弹出提示,引导家长和青少年选择该模式。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要求升级“青少年模式”。那么,“青少年模式”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青少年模式”应用效果欠佳
记者下载并安装了20款主流的短视频客户端,包括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真实体验。
与普通模式相比,“青少年模式”最显著的改变体现在时间限制上:每天仅能使用40分钟,超时需输入密码才能继续。时间段也有限制:每天22时至次日6时,大多数客户端将提示无法使用。
但在内容方面,“青少年模式”还存在不足。本应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推出适宜其浏览的教育类、知识类内容,实际上却存在低幼化倾向。西瓜视频向青少年推送的以动画片为主,快手则多为手工制作、简笔画、萌宠等视频。这些内容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娱乐需求不相符。
记者采访发现,初高中学生大多对“青少年模式”推送的内容感到“无聊”“幼稚”。
“青少年模式”使用漏洞频出
“几乎没有见过哪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模式’减少玩手机时间。”山西太原一所高中的班主任郭燕发现,到了假期,家长对孩子们玩手机的抱怨倍增。
“青少年模式”为何无法有效约束青少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缺乏对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识别机制,导致未成年人可通过购买二手账号或使用成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系统。不法商家还借机牟利,向未成年人兜售破解技术,使防沉迷系统沦为摆设。
随机采访几名小学生发现,针对使用时间限制,他们表示“退出登录,用游客模式玩就行”。虽然部分客户端需要实名登录,但学生们提到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第三方账号进行身份验证。
正是由于身份认证上的漏洞,“青少年模式”的应用率并不高,家长们也抱怨其“没啥用”“啥也限制不了”。
为什么身份认证漏洞始终未能得到修复?熊丙奇分析认为,技术上实现身份识别并不困难,但平台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可能导致用户减少或流量转移。一些成年消费者觉得每次登录都需要进行身份识别,不仅影响使用体验,还涉嫌侵犯隐私。
破解之策在于坚持社会效益优先
目前,不少平台已推出优化“青少年模式”的举措,如根据年龄推送内容、增加科普视频、使用身份证号登录等。专家认为,要彻底堵塞漏洞,需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表示,在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体系中,“青少年模式”实施情况并非刚性指标,导致企业缺乏改进动力。文化类互联网企业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针对低幼化内容吸引力不足的问题,钟柏昌建议,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共同建设内容,以未成年人和家长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内容类型、数量、更新频率等标准。通过奖励创作者,拓展优质资源供给,搭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池”。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熊丙奇强调,要解决“青少年模式”的痛点,不能只局限于该模式本身。
他建议,当前缺乏分级制度,平台在建立“青少年模式”时处于灰色地带。应切实建立游戏、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级制度,既满足成年用户的上网需求,又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上网空间。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22日第2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