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完整版本

2024-05-0301:52:31综合资讯0

文/马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身影映入平羌江流。夜幕降临,我从小镇出发前往三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却不见亲人面容,只能遥遥眺望渝州。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七

【今译】

潘絜兹先生绘李太白像(马睿 临摹)

一提起四川的名山,很多人首先会联想到“峨眉天下秀”。

确实,自古以来,峨眉山都是四川名胜之首。王羲之甚至把峨眉山视为“遍读碑帖所闻,与昆仑媲美”,并把登临峨眉山视为“足以流传千古”“毕生难忘”的盛事。

峨眉山的美丽之处甚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谭钟岳在编撰《峨山图说》时,特意挑选出最美的十处景色并各配一诗,合称为“峨眉十景”。

“峨眉十景”荟萃了峨眉风光雄壮、秀丽、奇特、险峻、幻变的特色,春有“双桥清音”“洪椿晓雨”,夏有“罗峰晴云”“灵岩叠翠”,秋有“白水秋风”,冬有“大坪霁雪”。一天中,可以朝看“金顶日出”,午观“峨眉宝光”,夜赏“象池夜月”“金顶圣灯”。既融入了峨眉山阴晴雨雪的四季景象,又展现了春夏秋冬的时令交替。正是这些美景、奇景、绝景,让峨眉山名声远扬。

峨眉山月,自古闻名。赏月最佳之地为洗象池,因为“象池夜色”是十景中最富感彩的一景。

洗象池在明朝时仅为一亭,称为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泓川禅师建寺。清乾隆元年(1736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相传为普贤菩萨于此浴象,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清咸丰、同治年间,建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1944年,寺僧释遍祥重建大雄宝殿。

之所以说洗象池是全山赏月最佳之地,是因它之上还有山,背后也是山,只有前面开阔,附近树木也多。金顶虽高,但无陪衬,只能对天看月;洗象池以下,山峰重叠,树木太多,风光不及洗象池观月是十全十美。“象池夜月”成了峨眉十景之一,有些和西湖的“平湖秋月比美”呢。

每当月夜,云收雾敛,万山沉寂,秋风送爽,一轮明月悬于苍穹,唯有坚挺的密林,沙沙作响,低吟浅唱。月光穿过茂密碧绿的丛林,大雄殿、半月台、洗象池、初喜亭、吟月楼,沉浸在朦胧月色里,肃穆中又显恬静。

月光下,古刹似一头侧卧的大象,蓝天映衬,剪影清晰。大殿似额头,两侧厢房似双耳,半月台下的钻天坡石阶,又好似拖长的象鼻,不知是巧合还是寺庙设计师匠心独具?皓月当空,满天清辉。千山月色,柔和如水,游人恍惚步入广寒天宫。

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面对峨眉月,留下了“洗象池边秋夜半,常留明月照寒林”的佳句。谭钟岳《象池夜月》:“仙人骑象杳何之?胜迹空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月移中天,六方小池内,一汪清泉,一轮明月,恰好映在池中,两月相对,天上人间,浑然一体。

峨眉四季皆可赏月,唯秋夜最佳。

农历每月初七、初八或初九,月亮与地球的连线同地球与太阳的连线成90o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右半边亮的半圆形,这种月相叫“上弦”,这时的月亮叫“上弦月”。上弦月于日落时出现在中天,夜半时分落下山去。

张继《枫桥夜泊》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月落”,说的就是上弦月。

如果峨眉山月是“半轮”上弦月,则李白“夜发”之时,当在日落后至黄昏这段时间。这时候,“半轮”明月正高悬于峨眉山上、西方天空,美丽的月影正倒映在静静的平羌江中。松浦友久先生说的“高挂在山峰顶端的半圆的秋月”,实际上说的就是上弦月。

上半个月,我们只能看到月落,而看不到月出;下半月,只能看到月出,看不到月落。

除洗象池外,峨眉山的赏月胜地还有萝峰顶(伏虎寺右侧,萝峰晴月伴着松涛声,给人以洁净、清凉之感)、仙峰寺(仙峰岩下,又名九老洞诸,峰环绕如众星之拱北辰)、对月峰(黑水寺旧址后,原有祖师堂,藏惠通禅师肉身,早废,附近即惠续尼院故址)、月儿顶(万年寺郊,月亮西落,总在这一带下山,故名)、明月池(万年寺巍峨殿前)、弄月池(又名待月池,报国寺内,取李白“归来还弄峨眉月”诗意,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待月亭又名待月山房、弄月亭,亦在报国寺内)和白水池(万年寺内,传为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处)等地。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巴蜀前,游历了峨眉山。

李白平生爱月,特别是“峨眉月”使他眷恋一生,情意相连。

峨眉秋夜如此美的月色,让李白难以忘怀,遂吟出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千古名句。即使到了晚年,他在异乡还吟诵着:“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并引吭高歌:“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李白《峨眉山月歌秋送蜀僧晏入中京》)

在李白之前,文人雅士也有吟咏峨眉的诗句,如“峨眉岫初发,洞庭波渐起”(李世民

在三峡的出口,李白即将告别故土踏上征途。月圆中秋将至,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目睹家乡明月,也是他最后一次有机会抒发情感。

思乡之情萦绕李白心头,伴随着中年的生活压力、社会动荡和世事无常。在面对生存困境时,他常寄情于故乡,渴望得到理解和抚慰。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为他提供了一个梦寐以求的避风港。

美学追求也在李白的思乡情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乡是一个想象中的理想场所,一个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李白的理想和愿望,成为他心灵的寄托。

文化认同感是李白思乡情结的另一个来源。在异乡文化中,他会感到孤独和疏离感。故乡文化便成为他维系群体认同和文化归属的纽带,为他提供慰藉和力量。

当李白即将离开故乡时,除了亲朋好友,他还会思念着身后这片熟悉的土地,以及滋养他的文化和传统。

【作者简介】

马睿,字为愚,四川江油人。四川省第六届劳动模范、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绵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