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故事50字,嫦娥奔月吴刚伐桂

2024-05-0304:37:22综合资讯0

关于中秋节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数不胜数,其中最广为人知且独具特色的当属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和八月十五杀胡人

相传,嫦娥窃食了后羿从西王母处骗来的不死药飞升月宫,化身为蟾蜍,日夜研磨仙药。蟾蜍的丑陋正是后人对嫦娥盗药行为的斥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对嫦娥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文人雅士纷纷将其美化并写入诗词当中。诗人们认为,如此严厉的惩罚对于一个女子而言过于苛责,便将传说进行修改,删除了“变作蟾蜍”的情节,并将嫦娥描绘成月宫中的仙女,而蟾蜍则化身为玉兔。

关于嫦娥奔月还有一则传说。古时候,天空中同时出现十个太阳,将大地烤得寸草不生,民不聊生。后羿不忍百姓疾苦,登上昆仑山顶,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颗为人间照明。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

据传,后羿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嫦娥。夫妻俩相爱甚笃,羡煞旁人。获悉后羿射日事迹后,仰慕者纷纷前来拜师学艺,其中不乏奸佞之人,诸如逢蒙。

有一次,后羿前往昆仑山拜访仙师,途经王母娘娘的居所,向其求得了长生不老药。相传,服下此药即可立地成仙。后羿不忍抛下嫦娥一人独自升天,便将仙药托付给妻子保管。嫦娥将药物藏于梳妆盒中,没想到却被逢蒙窥见。 逢蒙心生贪婪,决定将不死药占为己有。

八月十五这天,后羿带领弟子外出捕猎,而逢蒙则谎称身体不适留了下来。后羿离家后,逢蒙胁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对手,转身开启梳妆盒,一口吞下了长生药。话音刚落,嫦娥便凌空飞起,直奔月宫,成为一名仙女。

傍晚,后羿返回家中,得知嫦娥升仙月宫,悲痛不已,飞奔追赶。无论他如何竭尽全力,都无法赶上。后羿无奈之下,只得遣人摆上香案,供奉嫦娥喜爱的蜜食水果,遥望月宫遥祭妻子。百姓知晓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摆放香案,祈求嫦娥保佑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除了嫦娥外,人们还可以在月宫中看到斑驳陆离的树影,那正是桂花树。相传,这棵桂花树高达五百丈,枝繁叶茂。每到中秋佳节,桂花香气可飘散千万里。树下,有一人正在伐木,此人名叫吴刚。吴刚是汉代河西人,曾跟随仙人修行,却违反天规,被贬谪至月宫伐桂花树。他每砍一斧,桂花树的伤口便会愈合。无奈之下,吴刚只能不停地砍伐,永无止境地遭受惩罚。

李白曾在《赠崔司户文昆悉》中写道:“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古代科举考试的秋闱大比大多在八月举行,因此人们将科举及第者称为“蟾宫折桂”。后来,此说法引申为对科举应试者的祝福或对中举者的祝贺。

我国民间传说中,月宫中还有只玉兔。在中秋佳节,老人们常指着月中的一个小黑影告诉孩子们,那便是捣药的玉兔。这只玉兔是如何来到月宫的呢?这还得从吴刚伐桂说起。相传吴刚受罚后,他的妻子缘妇十分悲痛, 便让她的二儿子延和三儿子殳升上月宫陪伴吴刚,而自己则留下大儿子鼓在家中照料她。但延和殳升上月宫后无法保持人形,便化为了蟾蜍和月兔。蟾蜍最后做了什么,传说中未曾交代。但月兔却一直停留在石臼中为神仙捣制长生药。中秋节期间,民间常常敬奉“兔儿爷”。 有一首古诗这样描述了中秋节购买兔儿爷的热闹景象:中秋月光净无暇,洒扫庭前列果瓜。子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所谓的“兔儿爷”,即塑成兔子形状的泥偶人,也有用布或纸扎成的,通常人首兔身。兔儿爷的脸和身体都有人类的特征,只是多了一对长耳和一张三瓣嘴。有的兔儿爷做官装扮,有的身披盔甲,俨然大将军之姿。还有的骑着老虎,也有的稳坐桌椅。

民间敬奉兔儿爷,是因为玉兔捣药,可以确保祛病强身,长生不老。 《京师乐府诗》中有一首古诗,对人们为何敬拜兔儿爷作了详细的说明。</

关于中秋佳节享用月饼的习俗起源,民间流传着诸多传说。

版本一:

元朝统治期间,中原百姓饱受民族压迫。为了推翻暴政,领袖朱元璋与谋士刘伯温密谋起义。信息传递极其困难。于是,刘伯温巧妙地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密信藏入月饼内,派遣使者分头传送到各地义军手中。起义之夜,义军群起响应,势如破竹,最终攻占元大都,推翻了元朝统治。朱元璋大喜,下令在中秋节与百姓共度,并赐予传信之饼,取名“月饼”。此后,中秋食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代代相传。

版本二:

元朝时期,汉人饱受蒙古族压迫。为了摆脱监视和反抗暴政,人们约定好在八月十五夜里集体行动。为了秘密传递消息,他们将约定藏入月饼内,互相馈赠。八月十五日,百姓们同心协力,一举驱逐了蒙古侵略者。为纪念这场胜利,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开来。

尽管传说版本有所差异,但都反映了中秋节作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它提醒着后人,即使面对困难和不公,也要坚守信念,团结一致,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