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是多少岁,中国 传统文化

2024-05-0305:20:45综合资讯2

孔子论《为政第二》的“耳顺”境界
《论语·为政第二》有载孔子自述:“六十而耳顺”,其深意为何?
“耳顺”一词乍闻之下颇不顺耳,但正是这看似违和的表达,揭示了耳顺的奥义所在。
人类听觉敏锐,偏爱顺耳之言,诸如妙曲佳音、溢美之辞。若遇逆耳忠言,则难以入耳,越听越感烦躁。
倘若一切来音皆能顺耳,则殊为不易,即便是帝王也难以做到。古往今来,圣主周围不乏耿直诤臣,直言进谏,触怒圣颜。何况凡人,顺耳更难。
孔老夫子所言“耳顺”,意非“顺耳”,而是耳朵能够适应任何外来之音,此乃主动之顺。而“顺耳”仅被动的接受外音。故前者为凡人之境,后者为圣贤之境,不可不辨。
孔子游历十余载,遍访列国,推行儒学,屡遭挫折,所闻之言恐多不顺耳。然至郑国前后,年近六旬,纵遭戏谑,仍能坦然处之,此乃渐达“耳顺”之境。
孔子所言“六十而耳顺”,并非年届六十方能耳顺,而是历经岁月的磨砺,人生阅历与心境皆趋于成熟,方能抵达此境。耳顺之要在于“心顺”,心智与世界谐和,听言不分喜怒,解人用意,心心相通。
故“耳顺”之境,非同麻木不仁,而是一种清净、平等、觉悟之心智的自然反应,不受外音左右,犹如天地对万物的回响,无差别无分别。
正如年少时闻父母、师长教诲,不喜其逆耳。及至为人父母,师长再言,则心境坦然,更觉亲切,此虽非“耳顺”之境,然亦有所悟。
以上所言,仅为个人浅见,不妥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