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信史源流,揭秘古代风云人物

2024-05-0401:01:03综合资讯0

中国早期史书与《竹书记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有自己的官方史书,正如《孟子·离娄》所言:“《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中,《春秋》因其普遍性而尤为知名。秦朝焚书坑儒后,除鲁国《春秋》外,其余史书皆毁于一旦,留下历史文化上的巨大遗憾。
《竹书记年》的发现
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在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了一本史书,共十二篇,用漆书蝌蚪字书写。该书记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魏国的历史,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止。此书因发现于战国时期汲县而得名《汲冢书》,又因以编年体组织而被称为《竹书记年》。《竹书记年》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通史,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竹书记年》的史学价值
与传统史料《史记》和《尚书》相比,《竹书记年》对上古历史的记载更为真实,并提供了完整的年代纪年。古本《竹书记年》为我们提供了夏商周三代的年代统计:自禹至桀十七世,历时四百七十一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长达七百七十三年;自汤灭夏至纣亡,二十九王,共四百九十六年;自武王至幽王,二百五十七年。
《竹书记年》还纠正了《史记》中的诸多错误。例如,《史记》记载夏启继位是由禹传禅而来,带有明显的儒家思想色彩。而《竹书记年》则直白地写道:“益干启位,启杀之”,揭示了启与益之间的权力斗争。《史记》未明指夏朝都城所在,但《竹书记年》却明确记载:“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关于夏朝的灭亡,《竹书记年》也提供了更多信息。夏商之间存在矛盾,据《竹书记年》记载,伊尹曾作为间谍潜伏于夏朝:“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关于夏桀的暴政,《竹书记年》写道:“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鸣条之战后,夏朝灭亡,《尚书》和《史记》均称夏桀被商汤流放,但实际上古代的“放”意为驱逐。《竹书记年》记载:“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
商朝部分,《史记》记载汤死后,太甲与伊尹之间政争,称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三年后才将王位归还。但《竹书记年》表明这场政治斗争并非如此和平:“……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可见,伊尹与太甲进行的是一场血腥的王位争夺战。
周朝方面,《史记》记述“共和”为周公与召公共同摄政十四年,与厉王死后周公旦继位的局面相混淆。而《竹书记年》则记载为:“共伯和干王位”,指共伯和而非周公、召公共摄政。《竹书》记载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即有一次日食发生,成为推算周朝王表年代的重要依据。
关于东周,《竹书》也提供了重要信息。西周灭亡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为周平王;虢公翰拥立王子姬余为王,称携王。周室出现二王并立局面。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灭携王。《史记》未记载此段历史,《竹书记年》却有详细记载。
除了上述明显差异,《竹书纪年》在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记载也与《史记》多有出入。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竹书纪年》的史学价值得到了多次证实。虽然《史记》对春秋战国史的记述更为详细,但其中也包含大量摘抄自《尚书》《左传》《战国策》的内容,难免存在错误。
《竹书纪年》的版本差异
《竹书纪年》存在今本和古本之别。古本《竹书纪年》在流传过程中部分佚失。后世学者通过征引文献中的相关文章,逐步整理出《古本竹书纪年》。朱右曾整理辑录的《汲冢纪年存真》为该书的代表版本。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写成《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对于今本《竹书》,多数学者认为其为伪书。但鉴于其与尚书相比,对先秦历史提供了更真实的信息,因此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