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历史典故出处

2024-05-0401:41:40综合资讯0

三国时代,四川彭山人李密声名显赫,流传后世的《陈情表》出自其手。三国归晋后,晋武帝司马炎诏令李密入京任职。李密抵达洛阳后,有官僚询问他,昔日东汉后主刘禅是个怎样的人?李密回答道:“可比齐桓公!”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刘禅一直被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二者怎能相比?其实,李密并非无的放矢,因为刘禅在许多方面确实是一位杰出的君主。

刘禅的出生颇具传奇,他生于公元207年,即刘备和诸葛亮“隆中对”的那一年。由于刘禅之母甘夫人夜间梦到吞食北斗星而怀孕,因此取名阿斗。

刘禅的童年经历了几番险境,2岁时,曹操在长坂坡击溃刘备,刘备为逃命,抛下妻儿,幸而赵云最终救下了刘禅。

5岁时,孙权之妹孙夫人意欲将刘禅偷偷带走,又被赵云在江边截留。13岁时,刘备称王于汉中,立刘禅为世子(太子)。

作为刘备的长子,刘禅自幼被寄予厚望,刘备不仅亲自指导儿子的学业,还请诸葛亮手抄书籍以供刘禅学习。刘备还聘请蜀汉名儒伊籍为刘禅的老师。刘备登基称帝时,刘禅已成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

诸葛亮曾有一次称赞刘禅的智谋和度量,刘备得知后,对儿子说道:

“丞相称赞你的智慧和气度,大增我对你能力的期望,若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勉之,勉之!”——《三国志》

从刘备这句“大增我对你能力的期望,若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可以看出,刘禅的表现远远超出了刘备的期望,刘备甚至表示自己以后没什么可以担忧的了。

刘备在永安宫去世后,刘禅继位,时年仅17岁。第二年,诸葛亮赞叹刘禅:

“年仅十八,天性仁爱聪慧,礼贤下士”——诸葛亮《与杜微书》

可以看出,即使刘禅少年登基,但他并非庸才,甚至得到了诸葛亮的极力称赞。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称帝,撕破了各方维系的表象,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正式进入“三国”时代。若将曹丕、刘备、孙权视为魏、蜀、吴的第一代君主,那么曹睿、刘禅、孙亮便是第二代君主。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代君主们与各国“权臣”的关系。

先说曹魏,曹睿(魏明帝)继位后,深谙制衡之道,几位辅政大臣曹真、曹休、司马懿的实力被逐渐削弱,处处受曹睿打压。

再看孙亮(吴少帝),作为孙权的第七子,孙亮10岁登基,15岁亲政。孙亮亲政后,立即着手除掉朝中最大的权臣孙綝,但事情败露,孙亮反而被孙綝所废,最终被迫自杀。

也就是说,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政权,他们的第二代君主都在拼命压制权臣,只是曹睿成功了,而孙亮却失败了。他们和权臣的关系并不融洽。

再看蜀汉,刘备临终前在白帝托孤,嘱咐刘禅:

“你与丞相共事,要把他当做父亲一般对待。”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53" img_width="550" mime_type="image/jp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ebc540e3d8e7427cacb18e371b3b0f1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184039&x-signature=%2F6BRQCtyt%2FabOnQg%2BcXezA%2B9ZYE%3D" web_uri="pgc-image/ebc540e3d8e7427cacb

诸葛亮的北伐消耗了蜀地的国力和民力,刘禅委婉劝告道:

“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但诸葛亮身为臣子,没有听从皇帝的劝告,执意出兵。刘禅最终还是决定支持诸葛亮。而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停止了北伐,恢复生产。

这就是刘禅,虽然他不赞同北伐,但大局已定,就全力以赴支持。

诸葛亮因失利,刘禅没有问责,反而安抚:“胜败乃兵家常事”。

诸葛亮深感愧疚,自贬三级。但每当诸葛亮打了胜仗,刘禅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他的官职。诸葛亮病逝后,刘禅哭倒在御榻上,悲痛不已。当诸葛亮的遗体运回成都时,刘禅亲自出城20里迎接。

从刘禅对诸葛亮的处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的充分尊重和理解。

再看诸葛亮,他在写《出师表》时,刘禅已经22岁,此时诸葛亮仍事事训诫刘禅。更派遣亲信监视刘禅的行动。

道家有言:“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刘禅所秉持的正是此道。若是君臣皆有为,则难免产生分歧,最终损害蜀汉王朝。

用一句话来说,正是刘禅给诸葛亮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使诸葛亮大放异彩。若无刘禅器重,诸葛亮恐只能成为一介蒋琬或费祎罢了。清朝诗人袁枚有云:

“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

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刘禅能够统治蜀汉41年,且是三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发生内乱的国家(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后),这足以证明刘禅并非昏庸之辈。

为何说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而是出色的政治家,我们从以下四件事中可见一斑。

第一件事,《三国志·蜀志》记载: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刘琰的妻子因入宫贺寿而接触到了太后,太后留她在宫中待了一个月。刘琰怀疑太后和他的妻子有私,便休妻。之后,刘禅下令取消大臣的妻子或母亲入宫庆贺的规定,避免此类误会再次发生。

从刘琰事件中可以看出,刘禅处理得当。

第二件事,夏侯霸归降事件。夏侯霸是曹魏名将夏侯渊之子, 刘禅的错综复杂一面

权衡制衡
第四,刘禅废除丞相。诸葛亮在世时权力独揽,刘禅深知此弊。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为防止大臣权势过重,罢设丞相之职,以费祎掌管政务,以蒋琬统御军队,二人相互制衡。可见,刘禅并非无能之辈,而是一位懂得权衡平衡的政客。
治国安邦
诸葛亮北伐频频,蜀地百姓不堪重负。蜀汉在诸葛亮领导下勉强维持。诸葛亮去世后,虽然有姜维等名将,但蜀汉国力已大不如前。
当司马昭分兵三路进攻蜀汉时,姜维率领主力在大剑阁与钟会对峙,而邓艾则偷渡阴平。刘禅得知邓艾兵临成都时,已回天乏力。
投降与保全
刘禅面临两难选择:一,无望之战;二,投降。前者虽可博得英名,但蜀汉百姓将血流成河。后者虽会招致非议,却能保全百姓。最终,刘禅选择了投降,蜀汉因此灭亡。
“乐不思蜀”的深意
刘禅投降后,“乐不思蜀”成为他的标志性行为。在宴会中,司马昭以蜀舞勾起刘禅 Nostalgia,蜀汉旧臣感怀落泪,只有刘禅笑谈自如。
司马昭大惑不解,询问刘禅是否思念故乡,刘禅笑答:“此间乐,不思蜀!”
此言石破天惊。蜀汉旧臣鄙夷其无骨气,魏晋大臣以为其愚笨。
刘禅真的愚蠢吗?作为一名精明的政治家,他在装傻。他知道:只有他不怀念蜀地,司马昭才能安心对待蜀地百姓,这是“装傻”的最高境界。
李密之评
开头所提李密将刘禅比作齐桓公,并非无理。在蜀地百姓心中,刘禅是一位不错的君王。宋朝以前,蜀地百姓感念刘禅恩德,为其立庙祭祀。只有赢得民心的君王,才会受到百姓如此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