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最早叫什么,古称角黍”

2024-05-0403:21:07综合资讯0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粽香四溢。作为传统小吃,粽子在南北各地都有不同做法和馅料。在北方,常见北京粽,个头较大,以红枣、豆沙为馅;南方粽,则以广东粽为代表,个头较小,内馅有冬菇、五花肉等,美味鲜香。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资料图:湖南衡阳千人共尝千斤大粽。王朝顺 摄

遡源春秋战国时期,粽子已经发展了数千年。古时,粽子被称为角黍,形似牛角,后逐渐衍生出蒸裹、不落荚、白玉团等别称。随着其美誉远扬,甚至得到了一个洋气的英文名称:"rice-dumpling"。

历经岁月沉淀,粽叶取材也有所不同。竹叶、香蕉叶或干荷叶等均可使用,包裹糯米、黄米或其他辅助材料,如枣、豆沙、火腿等,扎成三角、四角锥、枕头、宝塔或圆棒等形状。

资料图:成都粽子文化节上演传统文化民俗秀,现场包粽子。张浪 摄

关于粽子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最广泛的传说认为,它诞生于祭奠屈原之死。也有学者提出,粽子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就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当时人们利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熟后剥叶而食。这种做法与粽子颇有相似之处。

"粽"字最初写作"糉",在历史文献中首次出现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著《风士记》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资料图:台湾民众在南门市场买粽子。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晋代以后,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的节令食品。人们发挥创意,开始往粽子里加入特殊材料,包括中药"益智仁"。煮熟后,这些粽子被称为"益智粽"。南北朝时期,粽子的馅料家族更加壮大,加入了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包好的粽子还被作为礼物互相赠送。

到了宋朝,果品也登上了粽子馅料的舞台。苏东坡曾写道:"时于粽里见杨梅"。这一时期,人们还将粽子堆叠成楼台亭阁的造型。据说,当时还有人用木车牛马做广告,可见粽子已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两代,粽子演变为吉祥食品。传说,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前都会食用家中特制的"笔粽"。这种粽子形状细长,形似毛笔,谐音"必中",寓意考试成功。

资料图:特色“冰粽子”受青睐。中新社发 王东明 摄

可以说,只要能入口,几乎没有多少食材不能作为粽子馅。比如,嗜辣的四川人会在馅料中加入辣椒粉;重口味爱好者则喜爱腐乳、泡椒,甚至将榴莲填进了粽子。

讲究的八宝粽,更是将猪腿肉、肥膘、鱿鱼等切丁与其他材料炒熟后作为馅料。海南粽还会用一片芭蕉叶包裹糯米,加上咸蛋黄、叉烧肉、红烧鸡翅等,据称一个重达半公斤,份量十足。

在烹饪时,需要注意的是,加入丰富馅料后,需大火煮透,再用小火慢慢熬煮,才能保证糯米粘度适宜。食用时应适量,搭配蔬菜、水果有助于肠胃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