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以出岫,奇遇缘起苍穹

2024-05-0405:01:34综合资讯0

2019-02-26 10: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禾睦

2014年6月,中国美术馆,鲍贤伦“我襟怀古”书法作品展正在进行。中央大厅墙上,环绕陈列的一幅长35米、高4米的《归去来兮辞并序》隶书作品前,参观者里三圈、外三圈地久久伫立。这幅用了6个小时创作的巨作,足足让书法界热闹、震惊、赞叹、好评、关注了很长一段时间。同年,鲍先生在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中,获年度艺术家·书法类大奖。

2019年己亥春节,同比例的鲍贤伦书《归去来兮辞并序》摩崖石刻,在载体转换下,赋形留神,于新昌石门坑村横空出世。

刚书写好春联不久,正沉浸在春节欢乐气氛中的书法爱好者突然发现,许多媒体正纷纷转发这个喜讯:鲍贤伦书《归去来兮辞并序》摩崖石刻已于2月13日圆满落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早春时节一夜成了“网红”。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我与鲍先生相识于1986年。他年长我一岁,时任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我则在台州师专中文系。一次,我因公出差到绍兴师专,邂逅正在泼墨挥毫的鲍先生,交谈甚欢,我遂向其求字,他忙甚,应允空暇时认真写。一晃数年,我已忘却此事。不料,在1991年,我忽接鲍先生书信一封、书法一帧,言及事务缠身,拖至数年,现工作调动,整理东西时检出我所留言,遂践行之。意外惊喜,让我感佩之至。事后得知,鲍先生出任绍兴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从此,鲍先生给我留下了守信、重情、谦逊的深刻印象。

现在,我无法确定当时的感谢信有没有寄出,按我的习惯,应该有的。那个年代的异地联络是以时间换空间,彼此的信息主要靠写信。8分钱的邮票,若干天的晃晃悠悠,可以带来很多妙不可言的东西。信不往来,渐渐就失联了。翌年,我也离开高校转入机关,与鲍先生一直未能联系。直到本世纪初的某一天,在报上看到鲍先生以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的身份到台州检查工作,遗憾的是报纸新闻往往是迟到的。于是,我遂委托在台州文物部门工作的同志及时告诉信息,但未能如愿。鲍先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的信息始终是“马后炮”。再后来,我回到家乡工作,又

石门坑的文化重生

石门坑村的摩崖石刻由杰出的乡贤何国门先生策划并主导设计施工。这位青年才俊数年深思熟虑,在村口标志性“青铜画卷”上亲书“石门坑”三字,邀请陶渊明这位1600年前的隐逸诗人“入住”,见证现代乡村的田园风光。

经过乡村领导的百日谋划,14位技艺精湛的匠人推迟返乡过年,夜以继日地奋战,终于在天地间矗立起一座震撼人心、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以“归田乐”为主题,这座摩崖石刻营造出格局磅礴、意蕴深刻、美不胜收的新农村氛围。

面对如今许多乡村盲目追求徽派风、民国风,甚至不惜扭曲本土文化,石门坑村的实践提供了从未有过典范。它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实现乡村振兴。何国门作为著名书画家鲍先生的入室弟子,不仅书法功底深厚,更重要的是他尊师重道、爱乡情切,以及雷霆万钧、精益求精的执行力。要知道,文化这类形而上的事业,就像达摩法师所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而能以这样的策划和行动,协调各方力量完成这项壮举,并非易事,需要非凡的能量、精湛的技艺、敬畏之心和高昂的情怀。其中的奥妙,非当事者难以知晓,可谓“以非常之人建非常之功”。作为同姓之人,我也深感荣幸。

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的背后离不开领导者的智慧和社会贤达的支持。上下齐心协力,乡村振兴将指日可待。

历史上,摩崖石刻和洞窟造像多由民间人士促成,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著名景区。值得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往往受限于自然环境,容易遭受风吹雨淋,且刻凿较浅或尚未完成。如今,在南方偏僻的小山村中,出现如此宏大的摩崖石刻,匠心独运,既不破坏山体生态,又与环境和谐融合,实属罕见且难能可贵。

笔者游历过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见识了无数石刻、摩崖和碑林,自认眼界有限,仍坚定地认为,《归去来兮辞并序》摩崖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制,足以与泰山经石峪、武夷山摩崖石刻群媲美。假以时日,它的美将更加耀眼夺目。著名书画家鲍先生在与笔者的交谈中盛赞:“天地伟大,陶渊明伟大!”并表示十分欣慰,能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