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唯美古诗词中的浪漫约会

2024-05-0502:12:08综合资讯0

 明月西斜,黄昏相会

名句的源起

去年元宵佳节之夜,花灯宛如白昼。明月悄悄升上柳梢,人群中暗许黄昏相见。

今年元宵之夜如约而至,月色依旧,花灯依稀。只是去年心上人已不在,留下孤影冷对春衫湿。

——欧阳修·《生查子》

深度解读名句

1. 元夜:指元宵节之夜,又称上元节,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五日。

记忆中,去年的元宵节,繁花似锦,灯火通明。明月悄悄爬上柳树顶端,你的身影与我相约黄昏后。

今年元宵节再次到来,皎月和花灯依旧美丽。但那个陪我赏灯的人却已杳无踪迹,泪水浸湿了我的衣袖,令人倍感伤怀。

名句背后的故事

《生查子》抒发的是今昔对比,物是人非的感慨。上片回忆去年元宵的繁华美景,与心爱之人相偕赏灯;下片转写今年元宵,明月和花灯依然迷人,只是同赏灯火的人却已离去。眼前美景更添触景生情,令人悲从中来,忍不住掩袖拭泪。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元夜”、“灯”、“月”与“人”的反复出现,营造前后呼应的情境,勾勒出一年时光中不变的景物与骤然改变的情感。其中“明月西斜,黄昏相会”,点出两人去年元宵约会的场景,当时的美好记忆仍历历在目,如今却已变成“不见去年人”,至于作者与心上人缘何无法重逢,词中并无明言,只留下一丝旧情难续的遗憾。

《生查子》的语言风格类同于民间歌谣,通俗易懂,又不失风雅,这首词也被收入南宋才女朱淑真的《断肠词》中。历来对于《生查子》的作者,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南宋曾慥在《乐府雅词》中将《生查子》收录进欧阳修的作品,而此书编成于高宗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由宋人辑录的宋词集。曾慥本人曽在北、南宋担任过官职,《乐府雅词》自序中明确表示:“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今悉删除”,足见他对欧阳修作品的审慎态度。在详加考核后,他将非欧阳修所作剔除在外。由于曾慥与欧阳修年代相近,而朱淑真则属于南宋中期,在此之前《乐府雅词》早已面世,因此曾慥将《生查子》归入欧阳修的作品,可作为后世借鉴的重要依据。

历久弥新释名句

欧阳修《生查子》的背景设定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自西汉武帝时期,就有在元宵夜举行张灯仪式的习俗,最初目的是祭祀天地,后来逐渐演变为颇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在中国传统的保守社会里,女子平时不得抛头露面,唯有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欣赏花灯美景,因此赏灯成为历代未婚男女相会约会的佳机,甚至可以藉此寻觅心仪对象,由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仅次于七夕的中国情人节。

历代诗词中不乏文人墨客记述元宵盛景,或是抒写与情人赏灯的心情。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苏味道,其五言律诗《正月十五夜》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绘元宵节满城花灯齐放,恍如银色的花朵在枝头绽放,而平时以铁锁封闭的桥梁,此刻也开放通行,宛如天上星光铺就的桥梁。诗人以赏灯的心态,生动呈现出大唐元宵夜的繁华盛况,其中的“火树银花”后来也成为成语,比喻灯火通明、烟花灿烂的景象。

南宋才女朱淑真,常被认为是《生查子》的作者之一。除作品收录于她的词集外,另一个重要线索来自她写过一首主题与《生查子》相似的词作《元夜诗》,词中最后四句为“但愿暂 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待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意谓只求暂时拥有两人的情意,就算未来如朦胧月光般无常也无妨。得以同赏花灯,怎顾得上沉醉,只可惜明年未必还能如今年般共度此夜。朱淑真作为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婚姻中遭遇不幸,因此格外渴望拥有心心相印的爱情,即使无法相守一生也心甘情愿。她在《元夜诗》中隐约预感到明年的一切都会大不相同,只能紧紧抓住当下共赏花灯的瞬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