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旁一个关,解锁书法临摹中的奥妙

2024-05-0503:16:44综合资讯0

口感鲜美的口蘑,为何会以“口”命名?

在中国,口蘑的主产地为内蒙古草原、坝上草原等地,其名称尽管为口蘑,但并非仅指一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银盘、蒙西白蘑等均属于口蘑范畴。这些形态各异的蘑菇之所以拥有同一个名字,缘由可追溯至河北省的张家口。

去年,一场冬奥盛事让塞外名城张家口备受关注,早在明清时期,张家口就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边贸重镇闻名,成为内蒙古前往内地的交通枢纽、草原物资进入内地的集散地,也是国人自行勘测、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起点。草原蘑菇作为从张家口一带集散运往全国各地的商品,便在代代相传中冠以了“口蘑”之名。

与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命名的地名不同,如今中国地名中以“口”字开头的城市屈指可数,如汉口、周口、龙口、海口、营口等,皆为当地举足轻重的枢纽城市。地名寥寥数语,却道尽了地域与人、地域与事、地域与物的种种关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

地表之口,至关重要

口,本指动物的嘴巴,是消化系统始端,对个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字的本源出发,我们便可轻松理解这些以“口”字命名的城市为何如此重要。

沿用“口”字本义命名的城市较少,但也有例可循,如深圳的蛇口。它位于南头半岛尖端,从空中俯瞰,宛如一条身形修长的蛇头挺立于海中,半岛最末端形成一个更小的半岛,形如蛇头大张其口,故而得此名。更多的场合中,人们以“嘴”字替代“口”字,如浙江省舟山市六横岛的老鹰嘴、湖南省吉首市的龙鼻嘴、贵州省遵义市的三角嘴、辽宁省锦州市的龙王嘴子,都是以口之名喻化地之形。

口的引申义指向内外通达,包括道路、水道、山道,乃至器皿的通口。但一些以器皿通口命名的地点,更多是比喻或象征,并非实指。比如著名的都江堰宝瓶口,并非真实宝瓶之口,只是功能独特,是管控都江堰内江进水的要塞,因此有宝瓶之口的喻称;北京、重庆皆有磁器口,但并非当地地理形态似瓷器之口,而是盛产瓷器的集中之地。

以“口”代表陆路、水道和山路通道的地名不胜枚举。陆路通道如岔口(山西省古交市)、三岔口(河北省赤城县)、四岔口(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七岔口(陕西省洛南县)、大路口(安徽省泗县)、小路口(山东省梁山县,此处也有大路口)、张路口(山西省泽州县)、马路口(江苏省丰县)、驿马口(河北省染源县)、马市口(河北省怀安县)、柳树口(山西省晋城市)、五里口(河南省新郑县)、官道口(河南省灵宝县)。

山路通道如峪口(北京市平谷区)、黑峪口和罗峪口(山西省兴县)、南口(北京市昌平区)。某些山口与隘道关联,山西省左权县的东隘峪口和西隘峪口,福建省建宁县的船顶隘口和上杭县的龙峰隘口,青海省久治县的红云隘口,四川省达州市的隘口均属此类。边界区域的山口也较多,四川省德格县有雀儿山口,青海省格尔木市南有昆仑山口和南山口,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有唐古拉山口及藏北喀拉米兰山口和克里雅山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界线上有喀喇昆仑山口、因地拉科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吐尔尕特山口、阿拉山口......

水道通道,如水口(广东省广州市)、川口(青海省海东市)。一些水口多为两河交汇之处:重庆市武隆县的江口,在芙蓉江和乌江的交汇点;江西省瑞金市的庄口,是贡水和廉江交汇处;广东省封开县的江口,是西江和贺江交汇处;梅州市的松口,是梅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江门市的的水口,是潭江及其支流交汇处。流入海洋的外向水口更是数不胜数:辽宁省营口市的辽河口、凌海市的大凌河口,河北省昌黎县和乐亭县之间的滦河口、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灌河口、射阳县的射阳河口、上海市的吴淞口、福州市的闽江口都属此类。

口与关隘也有关联,特别是长城的关口。北京市密云区的古北口、怀柔区的汤河口,河北省遵化市东北的喜峰口、赤城县的独石口和张家口,山西省右玉县与内蒙古交界的杀虎口,均曾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以“口”字命名的地点有时也会造成误会。比如说“通海口”,初闻此名者或许会联想到沿海地区,但实际上它位于以“千湖之省”著称的湖北。在通海口形成集镇前,只是通洲河注入仙桃市时一个较为活跃的小码头,到清代中期,此处已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镇。由于当时陆路交通欠发达,大量的土特产都要借助船只从通洲河运往武汉、上海,进口的商品也通过这条水路输入。于是人们认为这里河流通往江水、江水直达海洋,与海相连通,便将其称为通海口。

口路繁多,上述难以穷尽,但名称中含“口”字的地点,通常都占据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展现出明显且独特的区位优势。

“口”字地名的故事

张家口:源自城堡之名

有别于上述地名,张家口虽然以“口”为名,却与山水无关,而是以姓氏命名,其背后承载的是政治、经济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张家口地处京晋冀和内蒙古接壤处,距北京约180公里,这里地势 hiểm yếu,

如今的汉口,古称“夏口”,源自发源于秦岭南麓的汉水,其下游段在湖北丹江口市以下也被称作“夏水”。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年间,夏口因商贸繁荣,迅速发展成为知名重镇,缔造了“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的传世佳话。长江的冲刷洗涤下,这座曾经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相连的荒洲,化身为一片生机勃勃的鱼鸥乐园和商贸中转之地。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的货物在此集散流通。因毗邻汉江,商旅称此地为“汉口”,久而久之,这一名称取代了“夏口”,成为沿用至今的古称。

走西口:人口大迁徙的通道

说到口字地名,世人公认张家口为“东口”,多伦诺尔为“北口”。从明中期到民国初年,还有中原地区人民向西部迁移的“走西口”一说。那么这个“西口”,究竟在何处?

在古代,边塞地区的“口”由来已久。历代统治者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侵袭,会在与之交界的险要地段修建防御要塞,简称为“塞”。而“口”专指长城的关口。

长城内外,内者称“口里”,外者称“口外”。明代朝廷在长城沿线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宁夏、甘肃等九边地区,遍布卫所,并多次修筑长城,增设“屯”“关”“堡”“墩”。明朝的互市贸易多在这些卫所附近展开,凭借原有的固定市场,许多地方逐渐演变为塞内外的贸易关口,当时也称之为“旱关”,例如河北的张家口、迁西县的喜峰口、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还有历史上最早的“西口”——山西北部右玉县境内的杀虎口。

在长城沿线早期的关口中,杀虎口之所以能作为与“东口”——张家口相对应的唯一“西口”所在地,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地理位置的直观对称性,更反映在它们所共有的军事和社会经济功能上。

杀虎口坐落于万里长城脚下两省区(山西、内蒙古)、三县(右玉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的交汇处。秦汉讨伐匈奴、隋唐征讨突厥、宋朝抵御契丹、明朝抗衡蒙古,都曾在此屯兵设卡,是游牧民族和汉民族交战的军事要地。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商道天下的归化、绥远(统称为归绥)、库伦、多伦与新疆等地区,书写了一段气壮山河的移民创业史。

营口:起源于清朝的小渔村

在中国辽东湾东北岸,还有一个带“口”字的城市——营口。营口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26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祖先在此繁衍生息。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它都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先后作为青州(夏)、营州(商)、幽州(周)、辽东郡(战国及秦)、安东都护府(唐)、盖州(金)的领地存在。由于这片地区位于辽河下游入海处,因此有“辽口”之称。

明朝以来,辽河流域土地被大量开垦,两岸居民逐渐增加,渤海湾捕鱼的渔民也开始在河口处临时居住。加上辽河河道的淤积,原先位于辽河中游沈阳、辽阳等地的海、河运转中心逐渐向东转移。辽河入海口的左岸,曾经是一片出没在海潮中的大芦苇荡,经辽河水冲刷,大量泥沙淤积成陆。道光四年(1824),这块陆地上出现了一个小渔村,初名“没沟营”。朝廷允许蒙古巴尔虎人在此放牧。他们的窝棚连接成片,远看犹如军营,人们就简称这一带为“营子”。营子地处辽河口,道光十年(1830)正式改称营口。1861年,营口开埠,成为东北三省对外贸易的门户。如今的营口市,正是起源于当年那个小渔村的名字。

海口:江河入海之口岸

海口,顾名思义,即江河入海的地方。没错,海口市正是因为地处南渡江入海处而得名。但在宋代以前,尚未有“海口”这个名字。当时的“海口”一带仍是琼雷之间渡海港口,琼州与雷州之间渡海贸易的港口叫“白沙津”。

唐贞观五年(631),琼州州府设在府城,白沙津是州府的外港,设有古渡驿站,成为海南岛与大陆往来的交通要冲。北宋时期,始建“海口浦”,作为当时商船汇集的港口,范围涵盖了如今的海口市区及海甸岛。海口浦正式开埠,逐渐取代白沙津而成为海南物资进出的主要海港,并在侨民日增、商贾云集的繁盛发展中成为琼州门户,海口这个地名也被沿用下来。

周口:因水得名,因水而兴

在中原地区,也有一个和海口一样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口”字城市,这便是河南省周口市。

周口以姓氏命名,这与当地的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口境内的川汇区地处准河支流——沙河、颍河、贾鲁河的交汇处,沙颍两河横穿市区,贾鲁河自河北来交汇,市区分成河南、河北、河西三个区域,三岸夹河,形成鼎足之势。

明朝初年,附近农民为了交换农副产品,在沙河北岸、贾鲁河西侧依岸结寨,形成双日集市,名为“永宁集”(今西老寨)。永乐年间(1403-1424),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得到开发,沙河南岸的子午街又新辟了一个贸易市场,形成单日集。但永宁集与子午街集市被沙颍河阻隔,商旅不通,物资交流不便。于是,一位姓周的船户便在子午街北口开辟了一个渡口,用以摆渡来往客商,交流物资。当时的人们称该渡口为“周家埠口”,周家口由此而得名。后来人们简称为“周口”,此名沿用至今。

这些在历史变迁中依然流传下来的带“口”字的地名,人们吟之于口、铭之于心,其背后承载着一方百姓的集体记忆和乡土情怀,数百年来传承、延续、变迁。

参考文献

[1] 潘先军:《司·寨·亭·门·口·隘——地名通名用字文化谈》。

[2] 刘建生等编著:《走西口》。

[3] 《辽宁地名丛书》编辑室:《辽宁省县名志附省暨各市地名称简志》。

[4] 郑道雄主编:《海口市城建志》。

[5] 周口市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