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朗诵发音、语速节奏、情感表达

2024-05-0504:36:05综合资讯1

海宁姑娘朱奇琪在阿塞拜疆首都库巴留影。

屹立于亚欧大陆交汇处、里海西岸与高加索山脉东南部有一个国家,它就是阿塞拜疆。这个国家尊崇"火神",各地可见长明火台;这个国家盛产石油,石油产业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首都巴库被誉为"小迪拜",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2016年初,如果没有一次支教机会,海宁女孩朱奇琪可能对阿塞拜疆知晓甚少。

与当地学生融洽交流。

考取志愿者教师资格远赴巴库

今年25岁的朱奇琪,家住硖石街道沙泗浜社区。她在我校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第二学年初,通过考试取得"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资格,前往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教师。这一去,便长达十个月,期间未返国,直到今年暑假,她才得以回乡探亲。

万里离乡,长留异地。尽管朱奇琪思念故乡,但投身于富含文化传播意义的支教事业,让她不感孤独。

2016年9月4日,初到阿塞拜疆首都巴库,朱奇琪难免忐忑,担忧难以适应当地环境。但不久,她便适应了,尤其见到那高低起伏、镶嵌贝壳的城墙,青灰色的石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得如油画,仿若穿行于中国的古城之中。

“当地年轻人都能说英语,实在不行再比划手势,交流起来也不算困难。”朱奇琪笑着说,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也非常热情,他们对当地比较熟悉,如有困惑可以向他们请教。

当地人也热情洋溢。一次,朱奇琪乘坐地铁,一位姑娘主动与她打招呼。“她的英语说得不错,交谈中我告诉她我是中国人,也是一名汉语教师。”朱奇琪说,姑娘听完激动不已,索要她的联系方式,因为她很想学习汉语。听到这儿,朱奇琪既觉意外,又甚是感动。这件小事,更坚定了她当初从事专业学习和外派支教锻炼的梦想是充满色彩、富有意义的。

为学生取亲切的中文名字

在孔子学院,朱奇琪接手两个班级,一个为学生班,另一个为成年人班,皆为6至10人左右的小班。孩子较为活泼好动,教学内容偏趣味性,而成年人则更注重知识性。

“我明白要让孩子喜欢上汉语,首先应当让他们喜爱中国的文化元素。”朱奇琪出发之前已准备好带去熊猫别针、中国风书签、绣花小钱袋等带有中国元素的小物,作为奖励颁给表现优异的学生。

上汉语课时,学生需要取一个中文名字,这份任务自然交由老师负责。朱奇琪思考着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这个名字。她尝试用学生的原名谐音作为中文名,例如,“金敏娜”的发音与该同学名字的发音相近,上课时一叫,她就能做出反应。

但好名字,仍需蕴含美好寓意。有位大男孩的中文名为卢一帆,朱奇琪当时也是灵感乍现,根据这位男生的名字发音,巧妙结合成语"一帆风顺",也表达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卢一帆在学习上十分勤勉,进步飞快,他不止一次表示将来想去中国看看,所以一定要把汉语学好。

他也十分用心。在一次讲生日的课上,卢一帆记住了朱奇琪老师的生日。“我真的很意外,在我生日那天,他送给我亲手制作的礼物。”朱奇琪说,他还在礼物上写着:您教得非常好,我很满意。

其实像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朱奇琪和学生们有时更像朋友,支教生活也充满惊喜。

汉文化交流

用自己的努力铺就一座“汉语桥”

令朱奇琪感动的是,学生们都很愿意抽出时间参与孔子学院的各种活动,诸如书法课、周末文化沙龙、中文歌曲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朱奇琪也会通过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如汉语俱乐部、汉语角等,向他们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八大菜系、名胜古迹以及中国服饰等。

有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朱奇琪指导5位学生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脑中立即浮现这首诗,因为它和海宁有关。’朱奇琪说,虽然学生们一开始没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但通过朗诵,至少记住了诗人的名字。

还有一次,朱奇琪代表孔子学院参加中国大使馆组织的活动。“当时我们5位老师需要出一个文艺节目,思来想去,决定跳一支扇子舞。”朱奇琪坦言,自己没有舞蹈基础,跟着视频苦练2天,才跟上节奏,最终演出也很圆满。

每个星期,朱奇琪都会通过微信视频与家人分享自己在国外的见闻。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