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绝美诗句的灵感之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随着崔颢这句诗的吟诵,黄鹤楼的形象跃然纸上。坐落于武汉市长江南岸的黄鹤楼,是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也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的美誉。
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古代诗人墨客往往登临黄鹤楼,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中,崔颢的诗作《黄鹤楼》堪称黄鹤楼诗中的精品,连李白也不得不为之赞叹。在数不清的唐代诗人中,崔颢的《黄鹤楼》为何如此著名?崔颢本人的经历又如何与黄鹤楼结下不解之缘?
黄鹤楼的由来
《三国志》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黄鹤楼兴建于三国时期,最初作为军事瞭望楼。到了唐代,黄鹤楼失去了军事价值,成为了一处文化胜地。由于黄鹤楼位于山巅之上,江川相接,视野开阔,因此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最初,黄鹤楼并不称作黄鹤楼,而是因其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后来,"鹄"与"鹤"通用,黄鹤楼之名才得以流传。
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黄鹤楼原址是武昌蛇山上一家姓辛的酒馆。一天,一名道士来到酒馆饮酒,为了感谢老板辛氏的款待,道士临走时在墙上作画。画中只有一只丹顶白鹤。道士告诉辛氏,这只白鹤可以从画中出来助兴。从此,酒馆的生意十分兴隆。多年后,道士再次来到酒馆,吹笛唤鹤。只见白鹤应声而出,道士便跨鹤而飞,消失天际。辛氏为了感谢道士,在酒馆原址修建了一座高楼,取名"黄鹤楼"。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都有白鹤和辛老板的身影。
如今我们看到的黄鹤楼并非历史上的原貌,而是根据原址重建的,比原先更加壮观。
崔颢其人及其诗风
崔颢此人性格豪放,是汴州人氏。十九岁便考中进士,可称得上年少有成。当时,他的声名与孟浩然等人齐名。尽管仕途坎坷,崔颢最高只做到了太仆寺丞,但这并不能掩盖他诗作中的才华。纵观崔颢的诗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风格迥异。
早年间,崔颢的诗风较为轻浮。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缺乏阅历,他的诗作多模仿前人,缺乏新意。再加上仕途不顺,他经常借酒消愁,沉迷于声色犬马,因此赢得了"酒仙"之名。不仅如此,崔颢在感情上也极为丰富,仅在游历京师期间,他就娶了三四个姬妾,个个美艳动人。但后来,他的姬妾不合他的意,他便将其休弃。
可以说,当时的崔颢给人一种轻浮傲慢的感觉,并不受人喜爱。后来,崔颢被派往边塞,经过多年的历练,他的视野大为开阔,诗风也随之转变。崔颢一生所作诗词数量并不多,但《黄鹤楼》一诗却名扬天下。后人评价崔颢的《黄鹤楼》,认为它应算得上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这与崔颢早期喜欢写爱情诗的风格截然不同。虽然年轻时写写爱情诗可以理解,但当时一些年长者对此十分反感。相传,一位老前辈听说崔颢文采斐然,便去他家拜访。崔颢刚一进门就作诗一首,第一句就是"十五嫁王昌"。这位老前辈勃然大怒,认为崔颢轻浮无礼,转身离去。其实也不怪崔颢,在初唐时期,年轻人写写爱情诗本属正常。当时初唐诗人大多偏爱生机勃勃的题材,描写的内容都是自己的壮志豪情。年长一辈自然写不出这种诗,因此这种诗在历史上也算得上独树一帜。
《渭城少年行》
洛阳二月梨花飞,秦地行人春忆归。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
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棠梨宫中燕初至,葡萄馆里花正开。
念此使人归更早,三月便达长安道。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
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
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
就像崔颢的这首《渭城少年行》,就描写了他游览中的所见所得,一片生气,十分有趣。这种诗虽然充满活力,但在年长者看来,却少了一些韵味和沉淀,于是崔颢早年的作品风格并未得到完全发展,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改变了。
崔颢之《黄鹤楼》,其妙之处非止于词意之美,其内涵之深,已臻超凡脱俗之境界。此作实为一阙乡愁诗,通篇之意,尽显一字——“愁”。彼时崔颢客居异乡,黄昏垂暮之际,登高远眺,遂生感怀。悲情油然而生,正如观景触物,引愁上心。崔颢目极千里,念及黄鹤楼传说,不禁追思仙人乘鹤西去之神话,惜今夕唯余楼阁空空,而传说则成虚渺之梦。故而,“愁”之味顿生。时值崔颢怀才不遇,又远涉他乡,故借景抒怀,更显其寂寞忧愁之情怀。
诗中之仙迹飘渺、美景广阔与诗人之萧索心境相映成趣,构成了诗歌的主基调。景致苍茫辽阔,而诗人之情则忧郁悲凉,景与情相互交融,直抵人心。由此可见,此诗之艺术手法巧妙之至,其情感之深厚亦不言而喻。故而盛赞《黄鹤楼》为黄鹤楼众多诗句之绝唱,绝非虚言,其为旷世佳作,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