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吟诵古诗词时,我们常会遇到许多乐曲名称,例如:念奴娇、满江红、雨霖铃等。事实上,这些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词牌名。这些词牌名究竟有何来历,它们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唐朝时期,官府设置了教坊,专门搜集整理乐曲。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三百余首曲调,史称“教坊曲”,而其中约有一半演变成了后世的词牌。接下来,我们就以“雨霖铃”为例,讲述其词牌名的由来。相传,这一词牌的诞生与唐玄宗有关。
“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是唐教坊曲之一,属于长调词牌,共有103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九句,五平韵。其曲调源自唐教坊曲,本身便蕴含着哀伤的情感色彩。
那么,“雨霖铃”这个词牌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南宋学者王灼曾在其著作中记载道:“ 唐玄宗逃亡蜀中,刚进入斜谷,连日遭遇暴雨。在栈道之中,他听到一阵阵铃声在雨中回荡,悠扬而凄婉。思念起杨贵妃,便命人采集这段乐声,创作了《雨霖铃》曲,寄托了自己的哀伤。当时,梨园弟子中仅有张野狐一人擅长演奏筚篥,便由他吹奏了《雨霖铃》,流传于世。”
这还得从天宝十五年(756年)说起,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时,随行将士哗变,缢杀了杨贵妃,才得以继续向成都进发。
进入斜谷后,连日暴雨,延绵十余日。行走在入蜀的古老栈道上,唐玄宗忽闻阵阵铃声,在风雨中低回不绝,哀怨悠扬。
唐玄宗心生感伤,询问身边随从道:“此铃声有何含义?”
随从答道:“ 陛下,铃声之意为吊儿郎当。”
唐玄宗贵为天子,如今却狼狈出逃,仪表不整,这样的说法再贴切不过了。
舞剧《长恨歌》剧照
舞剧《长恨歌》剧照
唐玄宗黯然伤神,不由地想起了不久前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于是便决定采用这风雨中的铃声来祭悼杨贵妃,并取名为《雨霖铃》。
舞剧《长恨歌》剧照
公元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唐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住在兴庆宫,自称太上皇。当他再次来到华清宫时,“随行官员、嫔妃大半都是新人”,物是人非,唐玄宗站在望京楼下,回忆起一年前回蜀的情形,于是命张野狐再次演奏《雨霖铃》曲,曲子才奏到一半,唐玄宗四顾伤怀,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自此以后,唐玄宗常常沉湎于过去,只是吟诵着《傀儡吟》这首诗:“用木头刻成牵线的傀儡像个老头,鹤发鸡皮与真人一样。随傀儡戏耍一会儿,竟会毫无动静,恰似人生一世。”
随着曲调的不断发展,《雨霖铃》最终成为一个词牌,也因这一段凄婉的故事,以《雨霖铃》为词牌的词作,总给人一种或浓或淡的哀伤,而以它为词牌最成功的恐怕要数柳永的《雨霖铃》。
舞剧《长恨歌》剧照
雨霖铃
(北宋 )柳永
寒蝉凄鸣,面对长亭傍晚,骤雨刚刚停歇。京城外的饯别酒席毫无兴致,留恋别处,船家催促出发。执手相看,泪眼婆娑,竟是无语凝噎。想到从此诀别,千里迢迢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楚天辽阔。
多情的人自古以来都伤离别,更何况冷落萧索的秋节!今夜酒醒在何处?柳树成荫的河岸,黎明微风吹拂,残月挂在空中。此番离别,恐怕来年好时光也虚度。纵使有千种风情,又能与谁诉说?
柳永年少时颇有才华,怀揣着壮志,18岁离开家乡,四处游历,但仕途并不顺利,经历了三次落榜,直到43岁那年才考中,“失去东隅,得到桑榆”,人生就是这样,经历的都是财富。
科举和官场失意的柳永,却备受当时歌妓的喜爱,“宁愿君王不召见,只愿柳七唤声;宁愿万金不求得,只愿柳七用心;宁愿不见神仙,只愿识得柳七面貌。”据说这是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柳永得到歌妓们的垂青源于他的词作,也源于他对这些女子们的真诚相待。
一首《雨霖铃》可以看出这个男子的多情,但是这首词具体写给谁已无法考证,但词中的真情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两句深刻地表达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似乎此时说什么都无法表达,内心因为不舍的种种悲痛,索性什么都不要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在化作了你我的眼泪,比电影《前任3》里站在广场上大喊被当作疯子一样的带走强多了。
如今的我们已经很少能体会到那种离别之苦了,无论走得多远,有手机就可以打电话或发短信、语音、聊视频,天涯的感觉真的近在咫尺,交通的发达也让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