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文言文翻译

2024-05-0604:03:17综合资讯0

课文翻译

沧州南侧一所寺庙近临河岸,寺门倒塌于河中,(门前的)两尊石兽随之沉没入水。过了十多年,僧人们筹集资金重修寺门,遂在河中搜寻那两尊石兽,终究一无所获。(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数艘小舟,拖拽着铁耙,(沿着)下游寻觅了十多里,未见(石兽)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中授课,听闻此事后笑道:“诸位未曾探究事物道理,此(石兽)并非木片,岂能为水流冲走?因石本坚重,沙本松浮,(石兽)陷埋于沙中,愈陷愈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岂不荒谬?”众人信服,以为此说甚是。

一位老河兵听闻此言,亦笑道:“凡物沉于河中,应自上游寻找。因石本坚重,沙本松浮,水力不足以冲走石块,(但)水流反冲之力,定然在石块下游迎水处淘蚀成坑穴。(石块下的)水坑愈冲愈深,当延伸到石块(底面)一半时,石块必然倾倒于坑穴中。照此继续淘蚀,石块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断翻转,于是(石块反而)逆流而上。到下游寻找石块,固然荒谬;在原地寻找,岂非更为荒谬?”(人们)依其所言寻找,果然在(上游)数里外寻得(石兽)。如此看来,世事万千,仅知其一,不知其二之事数不胜数,岂能(仅凭)某一道理主观臆断呢?

视频加载中...

阅读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

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8、如何理解“然则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嘲讽了那些据理臆断,自以为是的人;

③用反问强调要根据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