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历法大多先后采用阴历和阳历。我国自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后,习惯称公历为阳历,而将传统的“阴历”称为农历。
公历也称为太阳历、新历、西历,又名格里高利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施了这种历法,目前被国际社会广泛采用。
1.性质不同:农历是阴阳合历。以阴历的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再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计算一年的时间。农历和阴历一样,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以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为一个月。
公历是以太阳周期为基础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
2.天数不同:农历月有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年设为12个月,总计354天。与公历相比,每年相差约十一天。每19年设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为384或383天,称为闰年。
公历每个月天数为30、31、28或29天,有的年份为366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为365天,称为“平年”。一般每四年设一次“闰年”。
3.纪年方式不同:公历以公元纪年,区分公元前后;而农历采用甲子纪年,每六十年为一个周期。
4.使用范围不同:公历为绝大多数国家所使用;农历仅在我国等少数国家使用。
中国古代的历法属于阴阳合历,通常称为农历。它以月相变化周期为基础,再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计算一年的时间。其特点是以月相确定月份长度,年份长度仅为历月的整数倍,与太阳回归年无关。
农历还根据太阳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有助于安排农业生产。在农业、文化等领域,农历的实用价值远远超过其他历法。
今天中国人仍然按照农历来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据推算,到2262年将会有一个闰正月,届时可能会有两个春节,人们或许可以享受两次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