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是谁提出来的

2024-05-0702:34:11综合资讯0

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其著作《难经》中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用于诊断病症。具体内容如下:望,指观察患者的气色;闻,指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嗅闻气味;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切,指摸脉象。这四种诊断方法流传至今,依然被广为采用。

仔细思考,这“四诊法”不仅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也能启发藏友在收藏古玩时的鉴别方法。因为任何一件藏品,都有可供“望、闻、问、切”的具体特征、重要信息和独特之处。只要藏友掌握足够的鉴赏知识和技术,通过“勤‘望’、近‘闻’、善‘问’、细‘切’”的综合诊断,定能去伪存真、辨低甄高,从而距离收藏到心仪藏品的目标更近一步。

勤“望”,即藏友在面对一件心动的古玩时,不要被表面疑似特征迷惑,贸然下结论。而是要静心观察,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审视。例如,收藏古代越窑青瓷,首先需观察其器型和釉色,再深入观察工艺和纹饰。特别是釉色,更要留意年代久远造成的釉裂纹路。通过观察和比对,便能对藏品的出身有初步了解。收藏明清瓷器时,除了器型、釉面、胎体、色彩和绘画外,更需关注底足——修足工艺、款识、“火石红”、棕眼以及自然磨损情况。如此综合观察,才能对藏品整体把握。

近“闻”,即针对某些藏品,可以通过鼻子贴近嗅闻,初步判断真伪。一些古玩因长期埋于地下,会产生独特气味。嗅闻气味,是鉴别的一项有效辅助手段。例如,收藏古玉或古代瓷器,真品往往散发着不同程度的“土香味”或“墓土味”。一位藏友收藏过古吉州窑茶盏,他告诉我,由于底足不施釉或釉面不到位,只要向其底足轻喷水雾,便可闻到浓郁持久的“土香味”或“墓土味”。明清时期黄花梨老家具,打开箱柜或抽屉后,能闻到一股微甜幽香,这是新仿家具所不具备的。

善“问”,即既要向持有藏品的藏友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其来源和出处;也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自我提问,并针对疑点向其他行家请教(如藏品持有者允许鉴定)。与藏友沟通,主要目的是弄清藏品身份和来历;“自问”则是根据藏品情况,进行相关的关联性提问;向行家请教,则是借鉴他们的收藏经验和智慧,辨别真伪优劣。通过以上“三问”,清除疑点,藏品的真实面貌便会逐渐显露。一位朋友陆陆续续收藏了多件唐代银器,他告诉我,每遇到唐代银器,他都会询问持有者获取藏品的方式,包括时间、地点和来源,以此初步验证藏品的真实性。他也会自问:“这件银器的器型是否能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银器中找到相似或相同之处?经过岁月的洗礼,除了变黑,银器表面是否还存在正常的脱皮现象?”如若自己不能明确判断,他会向行家请教。难怪他如今已成为国内收藏唐代银器的低调名家。

细“切”,即用手直接触碰藏品,通过触觉感受和细心体悟。真品、精品、珍品藏具有“温度”,这种“温度”体现在器物材料的密度、形制、工艺、装饰等方面,通常只能通过藏友的双手感受和传递。曾在一档电视收藏节目中看到一位藏友蒙着眼鉴别古代瓷器(主要是碗和盘)。他用手指仔细抚摸后,就能准确说出藏品的年代和类型,连续摸索十余件,件件无误。正如他所言:“不同时期的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征,除了用肉眼观察,上手掂量、触碰,了解其‘厚薄、重量、器型、工艺,包括器表及线条是圆润流畅还是犀利扎手’等信息,就能大致判断真伪和年代。”看来,触觉也是鉴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虽然“望、闻、问、切”可以分别作为鉴赏之法,但将其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事实上,这四种方法也无法截然分开。尤其面对不同的藏品,有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要发挥“望、闻、问、切”的优势,关键在于藏友具备相应的鉴赏知识和技能,并在不断实践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