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每一个词汇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有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的出现,都有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学习经典文化知识,一定要尽量客观还原历史真相,用特定历史时代的思想观念去理解古人当时的思维方式,才能明白词汇的内涵。
《论语》是先秦时代最早的儒家思想经典文献,《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一上来就强调了学习之于人生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思想中关于学习有个核心观念叫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性情最初是相近的,但是通过不同的学习之后,性情之间的距离被拉大了。在孔子的理念中,只是强调了学习对于改变品性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强调学习的其他特质,比如今天我们总是向学生强调要“努力学习”,才会有美好的明天,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中并未出现这一理念。
与之同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另外两大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经典古籍——《老子》和《周易》中均不存在“努力”这个词汇。时至战国时代出现了与之含义相对应的类似的概念——“勉”。汉代字书《说文解字·力部》对“勉”的解释为:“勉,彊也。从力免声。亡辨切。”段玉裁注:“(勉)勥也。勥舊作彊。非其义也。凡言勉者皆相迫之意。自勉者、自迫也。勉人者、迫人也。”依据段玉裁的理解,“勉”是一种强力行为,是自己要求自己,强迫自己的行为模式。
那么“勉”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战国时代,孔子的思想分为了三派,一派是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另一派是主张性恶论的荀子,还有一派是墨子之学。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他非常强调“化性起伪”,即个体通过学习才能使人性中的“恶”被去除,那么如何学习才能去除“恶”呢,那么就要在学习中“多多勉力”,《荀子》出现6次勉字,我们可以从如下内容中一窥究竟。
荀子倡导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解蔽”,他在《解蔽篇》中指出:“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传曰:‘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认为从西周初年的仁臣召公、姜子牙二位角度而言,他们既仁爱且明智,也不受蒙蔽,所以可以辅助周天子治理天下,各自获得的功名利禄与周公可以对等。在辅助贤能的时候,知晓对方的才能即明智,有本事辅助是有能,需要强迫自己去不断实践,可以让福运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分。
与之相对的,站在帝王的角度而言,荀子在《富国篇》中强调:“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周文王以礼义维护统一,致力于忠信爱民,尚贤选能,对于有功之臣加以爵位官服赏赐,能够把握做事的时机,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