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的盒子

2024-05-0703:03:07综合资讯0

“不要轻易地走进那个良夜。”——迪兰·托马斯

《潘多拉的盒子》是韩国2002年播出的电视动画《奥林匹斯星传》的其中一集,改编自2000年出版的漫画系列图书《古希腊罗马神话》,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情节:

潘多拉的盒子

普罗米修斯因为人类盗取火种而受到惩罚。他警告弟弟埃庇米修斯,绝不能接受宙斯的礼物。果然,宙斯命令众神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类女子,并赋予她好奇心和一个盒子。随后,宙斯把她送给了埃庇米修斯,埃庇米修斯对潘多拉一见倾心,并很快和她生活在了一起。潘多拉一天忍不住打开了宙斯赠送的盒子,盒子内充满了瘟疫、灾难、祸害等不祥之物,迅速扩散至人间,人类遭受了灭顶之灾。

潘多拉的盒子

人们将“潘多拉的盒子”比喻为灾难的源头,并对故事进行了多种解读。相较于将潘多拉解读为“红颜祸水”、“好奇害死猫”等,我更关注埃庇米修斯“一见小潘误终生”的原因。在我看来,他只是落入了“晕轮效应”的陷阱。

下面,我将分三部分结合潘多拉的情节阐述晕轮效应的概念、成因、避免和利用。

一、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坏俱坏”的认知偏差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一个人进行认知和判断时,往往会因为对他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错误,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比如,当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环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反之亦然。

潘多拉的盒子

图源:网络

某种程度上,埃庇米修斯也是被潘多拉的“魅力光环”所征服,陷入了晕轮效应的陷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749" img_width="993" mime_type="image/pn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f875d5abc39b44a997a59ede6dc3fb27~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362767&x-signature=FAeUc9Uicl2m4sp21VtsFQBBvw0%3D" web_uri="pgc-image/f875d5abc39b44a997

简而言之,我们对他人做出的判断,往往源于我们内在的认知或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做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他们的“内隐人格”不同。

潘多拉的盒子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苏东坡曾拜访佛印和尚,二人相对而坐,苏东坡调侃道:“我看你就像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含笑道:“我看你像一尊金佛。”苏小妹听到此事,却对苏东坡说:“哥哥,你错了。佛家有云‘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反映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质。

文中,“金佛”是佛印的内隐人格,“狗屎”则是苏东坡的内隐人格。

换言之,当我们具有某种特质时,对他人身上相同特质也会格外敏感,甚至会加以想象,就像那句话:“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埃庇米修斯特质单纯,性格本分,因此会觉得潘多拉也具备同样的特质,却没想到,潘多拉还有他所没有的好奇心。同样,当我们愤世嫉俗时,便会对他人行为挑三拣四;而当我们快乐满足时,便会觉得那些小缺点让对方更显可爱,这些都是我们的“内隐人格”发挥作用,导致的“晕轮效应”。

综上,“知觉整体”更注重表象,“内隐人格”更侧重内心,两者结合,产生了“晕轮效应”。

三、晕轮效应的正反面:如何避免与运用?

何时晕轮效应会发挥正面作用?——当我们灵活运用它时。品牌营销利用明星代言、亲子教育中的积极引导、简历中突出优势、面试中的精心准备等,都是人们利用晕轮效应达成目的的表现。

何时晕轮效应会产生负面影响?——当我们盲目“相信”它时。过度依赖明星人设而盲目消费、过分乐观而低估事物的复杂性、过分重视对方一时的闪光点而忽略其可能的缺点等,都是我们落入晕轮效应陷阱的表现。

“魅力通常存在于智慧中,而不流于外表。”—— 孟德斯鸠

谈到以貌取人,心理学界有一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钦斯提出,指人与人初次交往时给予对方的印象,在对方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印象相较于此后接触中获得的信息更强烈、持续时间也更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直接影响我们在后续接触中对个体的判断——正面则“扬优点”,反面则“挑缺点”。埃庇米修斯正是中了以貌取人的圈套。

潘多拉的盒子

首因效应的实验。图源:《心理学入门》

同一个人,当我们得知他是个罪犯时,会觉得他贼眉鼠眼;而当我们被告知他是科学家时,就会觉得他气质非凡。第一印象会直接影响我们后续接触中对人的评价——好的则看到“好”,不好的则看到“坏”。埃庇米修斯正是上了以貌取人的当。

一方面,我们要避免被“首因效应”所利用。正如孔子所言,“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通俗而言,了解一个人要看他所做,而非光听他所说的。

我们也要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总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方法: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住陌生人的名字;做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别人多谈自己;聊别人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觉得自己很重要。

潘多拉的盒子

日本人通过鞠躬礼仪,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图源:网络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学会对“首因效应”的“反套路”和“正利用”,可以让我们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不迷失在“外貌协会”中。

“自我怀疑是自知明的第一步。”——朱·查·黑尔

投射心理最早由弗兰克于1939年明确提出,它是一种以己度人的心理倾向,即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意志、特点等赋予其他对象,从而掩盖了客观事实。简而言之,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是怎样的人。

潘多拉的盒子

投射心理,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图源:网络

在潘多拉的故事中,埃庇米修斯正是将自己的“安分守己”投射到了潘多拉的身上,由此酿成大错。

在我们的生活中,投射效应也很常见,积极的方面比如当我们在他人身上

无论是积极投射还是消极投射,都不会持久。交往深入时,我们会发现对方优缺点。成长的过程,就是打破投射的历程;

客观认识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合理性、设身处地理解,助我们更深入认识自己,建立持久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观察对他人看法;了解他人,观察其对他人看法。正如钱钟书所言,“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传。”

人们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打破投射、尊重差异、观察他人,可助我们克服投射,避免片面评价。

“爱恨在频繁交往中加强,他们会找借口更爱或恨。”——巴尔扎克

“循环自我证实”是指,对他人猜测,往往可被自我“证实”。猜疑者先假设对方“极其友好”或“难以对付”,然后强行联系无关事项,证实假设,加深误解。

潘多拉的盒子

制图:大葱卷一切

如同事张三猜疑李四“与自己作对”。李四察觉后防备,防备在言行中流露。张三更确定猜忌没错,造成紧张关系。

猜疑引发偏见,偏见加剧猜疑,在心理学中称为“循环自我证实”。相反亦成立。埃庇米修斯与潘多拉的故事,或许由此展开。

消除“循环自我证实”,需客观看待事物,张三猜疑李四时,应思考:

看事实:发生什么引起猜疑?客观事实还是主观感受?是单次还是多次事件?

看他人:其他涉事人经历如何?感受如何?是否与自己一致?

看自己:是否确实存在问题?态度还是行为?

“先问是否,再问为什么。”或许最后张三意识到,李四并非针对他,而是性格使然,未曾察觉。

同理,埃庇米修斯对潘多拉了解多一些,得知宙斯的告诫、盒子和好奇心,便可预见灾祸,更妥善隐藏。“看事实、看他人、看自己”的思维,可解除“循环自我证实”,避免片面评价。

“战胜自己,是最大胜利。”——柏拉图

片面评价是一种认知偏差,可通过战胜自己来修正。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中,埃庇米修斯就遭遇了片面评价。严格来说,潘多拉和埃庇米修斯都没有错,有时问题不在于人,而在于“桥梁”。

本文中的“桥梁”,就是形成片面评价的“晕轮效应”。它源于“知觉整体性”和“内隐人格性”,有助于快速认识事物,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破解晕轮效应,关键在于理解“以貌取人”“投射心理”“循环自我证实”,掌握方法,避免陷入晕轮效应陷阱,同时利用晕轮效应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