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2024-05-0704:46:17综合资讯0

2021年9月15日,“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将在河北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和秦皇岛盛大举行。这场为期三天的盛会将通过精彩的艺术交流活动,传承“一带一路”与万里长城共同承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和精神财富。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到底有多长?

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21196.18千米:“万里长城”不止万里

从河北山海关到甘肃嘉峪关,提起长城,每个中国人都有印象,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长城的实际长度,也会将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混为一谈。尽管有“万里”之称,但长城总长度却不止有1万里。

据史料记载,有超过20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曾修筑过长城。若将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和,可超过10万里。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均超过1万里。

由于年代久远,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损毁严重,明代修建的长城保存相对完整,故狭义上所指的长城多为明长城。2009年4月18日,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横穿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壕堑359.7千米,自然天险2232.5千米。

根据国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这是我国首次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历代长城进行全面测算,不仅确认了此前测定的明长城长度,同时也对秦汉及早期长城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资源调查。

从公元前7世纪到17世纪中叶,22196.18千米的距离,汇聚了中国历代先贤的智慧和汗水,凝聚起中华人民勤劳勇敢的文明与精神。直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历代长城的遗迹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和力量。

先秦:长度较短,差异较大

长城的修筑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关于长城的最早典故。此时的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和地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南长城和北长城。南长城主要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筑起了防御外敌入侵的“楚方城”。《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此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以自保。

秦、赵、燕三国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比邻,三国北部边境不断受到匈奴的劫掠。针对这一被动局面,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的三国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保障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活动。

此时的长城特点是东、南、西、北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如今,楚长城遗址主要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南召县和方城县拐河镇,东接小擂鼓台山,西连大擂鼓台山,残高1—1.5米,宽约4米,全长500米,为我国长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代:“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了巩固这一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长城以石筑为主,将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拆毁,并连接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加以扩建和修缮。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才有了万里长城之称。《过秦论》中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的描述,就是秦长城作用最好的写照。

如今,保存得较为完好的秦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累计长度在120公里左右。秦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沿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

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汉代:驱逐匈奴,转守为攻

到了汉代,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强大的匈奴借机不断进入长城以内劫掠,但秦长城的遗迹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起到了军事防御的作用。汉武帝登基后,为了驱逐匈奴,在修复秦代蒙恬所筑长城的基础上,又修建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外长城”。与秦长城以土、石、木材和瓦件等为主用料不同,外长城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以沙子和石子为主。在汉代简书中,外长城被称为“塞”,长城东段称“光禄塞”,而西段则被称为“居延塞”。汉武帝在此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汉长城的遗址位于乌拉特草原上,两条长城一北一南,分别被学者称作“汉外长城”和“汉内长城

明代是最后一个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朝代,其长城俗称“边墙”,与秦代的万里长城不同。为巩固北部边防,明代统治者在20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从未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缮工程。明长城的修筑过程可分为早期修缮、中期大规模兴筑、后期重建三个阶段。除了“外边”长城外,明代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长城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向东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再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大致成南北走向,以紫荆关为中心。“内三关”长城在许多地方与“内边”长城并行,有的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仅雁门关一带就有24道“重城”。

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北京居庸关,另修建祁连山东麓到甘肃嘉峪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留下了许多享誉中外的名胜遗迹,如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嘉峪关、慕田峪等,大多建于此时。

清代:师承前朝,未曾终止

时至清代,虽有康熙皇帝“不修边墙”之令,但对长城的修筑也从未停止,其修筑范围几乎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写道:“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清政府对山海关等重要关口和长城段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修缮和使用,到顺治及其以后时期,曾修建大境门等著名长城关口,位于河北西北的“大境门”也是清朝修筑的最大长城关卡之一。

清长城的发现将学术界认为的长城修筑下限从明代末年向后推移到清同治十二年,开拓了长城学研究的新领域,在长城研究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长城精神与长城文化:不只有封闭与保守

纵观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长城的兴建与修缮,其目的的确是出于军事防御。提起长城,不少人容易联想到长城沿线民族之间的对峙征战,“长城”似乎被误认为是暴政、战争的代名词。但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反而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融合。

需要看到的是,长城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丝绸之路沿线就以长城的关卡要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今,长城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一张名片,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和平台,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佐证。

作为中国特有的军事文化产物,长城在中国大地上由军事防御体系变为历史遗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城精神与长城文化熔铸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民心中也是时代的印证。对中华人民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也是求同存异、文化包容、共同发展等理念的象征。守望家园、守护和平,于国家,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于国人,长城已升华为勤劳智慧、百折不挠的精神依托。

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精神与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作为传承民族精神、代表中华形象、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要把万里长城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待,也要将其所蕴含的象征精神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播。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将雄伟的长城遗址打造成壮丽的国家名片,传达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毅勇敢,打造成中国各族人民融合发展的不朽丰碑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唯有长城具有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遗产背后所蕴含的长城精神与文化,可以通过IP打造、中外交流、共建共创等方式,赋予其在新时代的全新活力与焕然生机。

相信将于9月15日举办的“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将会为长城精神开启新的篇章。

(责编:彭婧怡、赵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