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连串倒霉事,就像屋漏总是在下雨时漏水一样”这句话我们听得很多,形容某人命运不济,接二连三地遭遇不顺利。
然而在古代,“屋漏”和“房屋漏水”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意义相去甚远。
“屋漏”在古代是指房屋内部的方位。在古代,室内的四个角落都有各自的专用名词,《尔雅》中有明确的记载:“西南隅谓之奥,西北谓之屋漏,东北谓之宦,东南谓之窔”,古代房屋一般朝南背北,阳光从南边照射进来,房间内的西南角和东南角是背光的位置。我们所熟知的成语“一窥堂奥”,意味着“一下子看见屋内的深处”,后来引申为“见识了某种学问的深远之境。”
怎么办?
古人费尽心思地规定方位,目的是为了区分尊卑有序。室内东、西、南、北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划分。在《鸿门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里的座次按照尊卑排列,坐西朝东为首,坐北朝南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坐东朝西为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们的尊卑地位。如今,“东家”,“做东”,“房东”,“股东”等词汇,延续并发扬了这种尊卑有序的传统文化。
在古代,“屋漏”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在祭祀时,人们首先在最尊贵的西南角“奥”位举行仪式,完成后,将祖先神位移至西北角,即“屋漏”位置。但现代人如果有人告诉你要把祖先神位移到“屋漏”处,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漏”字在这里还有一种“隐藏”的意味,在《诗经.抑》中有记载:“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翻译过来就是“看看你在屋里做的事,不至于愧对祖先神位吧”。
杜甫
我们了解了“屋漏”的真实含义,再来读读杜甫那首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里的“屋漏”不仅仅表示房屋破漏,而是指连放置祖先牌位的地方都被雨水打湿了,这种递进的表达更能突显出杜甫贫困的处境。
“屋漏”一词的含义为何发生了转变,这要归功于通俗文学的发展。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编纂的白话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有一句话:“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我们知道话本小说在明朝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随着说书艺人的渲染,这句话就逐渐成为人们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