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024-05-0804:10:59综合资讯0

在两宋文坛,有两座文化丰碑,苏轼与辛弃疾。毋庸置疑,苏轼的名望更胜一筹。其豁达与乐观,天下少有。流放瘴疠之地,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辛弃疾却忧国忧民,胸怀凌云壮志,却郁郁不得志。这正是辛弃疾魅力所在。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盛世,文坛风气自由洒脱。辛弃疾则肩负恢复中原的重任,置身于积贫积弱的南宋。这样的环境下,他眼睁睁地看着同僚们只顾一己清闲,或战死沙场而满怀悲愤。洒脱二字,于辛弃疾而言,何其难也?

这种沉重感伴随了辛弃疾一生,直到临终。公元1206年,被赋闲多年的辛弃疾再次受命,担任京口防地守将。66岁的词坛巨匠站在京口北固亭上,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坛之龙的豪情与悲伤。全词意境雄浑,典故丰富,却无半分生硬之感。其豪气中透着悲凉,让人读之难忘。

至于词中的最后一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并非单纯地表露廉颇的尚武精神,而是辛弃疾对自我的质问,以及对朝廷信任的质疑。他还深知,南宋重臣大多胸无大志,害怕穷兵黩武。即便自己有再大的本事,也不过徒叹奈何。“廉颇尚能饭否”背后折射的,是辛弃疾对报国无门的深深无奈。

其实,年迈的廉颇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不受赵王重用。辛弃疾之于南宋朝廷,也是如此。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归根结底还是被怀疑、被掣肘。

随后,辛弃疾从京口被贬,北伐之梦也随之破灭。一年后,抱憾离开人世的辛弃疾临终时仍高喊“杀贼”。朝廷追授其太尉之位,但这对于他来说,恐怕只是虚名而已。

真正的名与利,不是来自虚无的封赏,而是在于心中那抹不灭的豪情与执念。“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年少时不解其意,如今却宁愿自己从未领会。只有明白这一句话,才能理解辛弃疾为何始终难以达到苏轼的洒脱。正是这份沉重,让我在过去20年中对辛弃疾始终敬佩有加。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