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石柱长毛兔保种场检验种兔生长情况。
“石柱长毛兔濒临灭种!”石柱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畜牧师武延风谈及石柱长毛兔时,神情凝重,语调忧虑:“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显示,石柱长毛兔仅存不足1500只;2022年测定其生产性能时,数量已降至500只以下。”
石柱县素有“长毛兔之乡”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石柱县引进德系长毛兔,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长毛兔改良品系。这一粗毛型中型长毛兔品种于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从桥头镇出发,沿山路盘旋至海拔1000米的赵山村,身处炎夏,养殖户刘海龙在兔舍细心观测着兔子的生长。兔舍中的石柱长毛兔头大耳圆,全身雪白,粉色双眼清澈明亮,柔软的兔毛触感如同丝绸般细腻。
“石柱长毛兔遗传性状稳定,生长迅速,体型中等,产毛量丰富,粗毛含量适中,毛丛结构紧密,不结块,曾深得市场青睐。”刘海龙谈及长毛兔时,语气颇为专业。残疾导致刘海龙行动不便,2012年,养殖长毛兔让他的人生重焕光彩。同年,石柱县长毛兔养殖户达到3万多人,全县存栏量超过200万只。
“行情好的时候,兔毛售价可达120元/斤。但从2013年开始,行情持续低迷,一度跌至38元/斤,即便近期回升至70元左右,仍徘徊盈亏平衡点。”刘海龙说。低迷的行情和收益让许多养殖户纷纷转行养殖肉兔,目前仅桥头镇仍有部分长毛兔养殖户坚持坚守。尽管当地文创产业和肉兔农文旅如火如荼,刘海龙却表示依旧不会放弃处于低谷期的长毛兔。
严峻的市场考验不仅导致石柱长毛兔数量锐减,还带来了品种存续危机。武延风表示,受市场、投入等因素影响,长期忽视良繁体系建设和保种选育工作,使得石柱长毛兔群体质量下降,品系退化严重,单位产毛量降低,品种优势逐渐丧失。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石柱长毛兔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抓好保种选育工作,将推动长毛兔行情回暖、恢复发展。”重庆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王永康表示,在长毛兔养殖效益不佳的背景下,启动保种选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石柱县畜牧产业发展中心、重庆市畜牧推广技术总站组建了技术选育团队,共同推进石柱长毛兔保种选育工作。重庆市畜牧推广技术总站还组建了兔产业专家服务团,从各个方面为长毛兔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指导。
“根据系统调查和性能测定的要求,开展石柱长毛兔生产性能测定,找出其与其他长毛兔的明显差异特征。”7月7日,石柱长毛兔保种选育项目方案研讨会上,兔产业专家服务团的特聘专家、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辉玲针对长毛兔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石柱长毛兔选育的核心在于建立种兔核心群,其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繁育体系。经过评估,石柱县决定在刘海龙的长毛兔养殖场建立石柱长毛兔保种场。武延风表示,这是当前石柱县唯一一家种兔场,也是唯一仍在开展长毛兔保种工作的市级种兔场。
目前,石柱长毛兔保种场经过长期的繁育,建立了外貌体征一致、体重、体尺、生长性能稳定的种兔群体。保种场现存栏石柱长毛兔300余只,包括200只能繁母兔和35只公兔。
石柱县计划通过核心群选定、杂交、固定选育、自繁定型等技术路线,达成核心群个体年产毛量1600克以上、粗毛率10%-15%、仔兔成活率85%等指标,力争在3-5年内将其提升为国家级家兔新品种,推动石柱长毛兔产业恢复发展,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