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撰”词源趣谈
“杜撰”,即编造、虚构,指没有根据地杜撰和臆造。在北宋时期,这个词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热词。
词源考究
“杜”字在“杜撰”词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姓氏谐音有关。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杜默之说
传说中,杜默是一位不太出名的北宋诗人。他吟诗作文浪漫奔放,不拘泥于形式,反对循规蹈矩。由于他过于天马行空,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榜。
有一次,杜默参加科举落榜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席间,杜默作答谢诗一首。诗中两句重复了同一个字“取”,违背了诗歌创作的忌讳。同僚指出后,建议他修改,但杜默坚持己见,认为诗贵在意境,不应局限于形式。
因其写诗不讲究韵律,有人评价他写的东西像“诗不像诗,文不像文”。于是,“杜默撰写的”就被用来嘲讽不讲规则的诗文。久而久之,就简化成了“杜撰”。
杜田生之说
另一种说法是,“杜撰”与岳飞幕僚沈作喆笔下的“杜田”有关。这个人本名田何,号杜田生。他广收弟子,传授《易》学。由于他所教授的《易》学无迹可寻,被嘲笑为“杜撰”。“杜撰”就成了凭空乱编的代名词。
度撰误传之说
还有一说是与“杜”字谐音有关。宋参知政事石中立审阅翰林院学士盛度撰写的《张文节公知白神道碑》。石中立问盛度是谁撰写的,盛度仓促回答:“度撰”。“度撰”与“杜撰”同音,使得同僚们哄堂大笑。
结语
尽管来源不同,“杜撰”一词在北宋时期已经十分流行,其含义与现在一致,意为编造或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