叵测是什么意思,叵在古代的意思

2024-05-0902:58:45综合资讯0

关中方言“叵烦”的深层含义

作者:郭发红

关中方言中,“叵烦”(po fan)一词应用广泛,并不局限于陕西。例如,位于四川西部康藏高原东南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其《甘孜日报》(2015-07-13)第1版发表文章《县委书记认领“叵烦事”》,开篇写道:“‘叵烦’是民间方言,意思是忧虑难心。”回族人民把元曲《荆钗记》中“野花不种年年有,烦恼无根日日生”的“烦恼”两字改为“叵烦”,形成了一句回族谚语。

华州塔坪红叶 路过你的风摄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关中方言中的“叵烦”用得最精彩纷呈。陕西电视台“神谝陕西”节目曾探讨过“叵烦”(腾讯视频2015-12-09),记者街头采访了数人,询问“叵烦”的含义,有人说是麻烦、烦恼,有人说是啰嗦、唠叨,有人说是遇事烦人,还有中年人直言“叵烦就是我现在叵烦的都不想活了”,记者惊叹“这么严重”,中年人答道“对对,五十多岁的人一般都知道”。节目主持人给出的结论是:叵烦即特别烦。

当人感到极度烦躁或纠结不清时,往往会脱口而出:“叵烦死了!”有时也会疑惑,既然已经烦死了,为何还要说“叵烦”?

简单来说,“叵烦”即“颇烦”,表明非常烦,因此有“叵烦死了”这一口语。此时“叵”通“颇”。中国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家传记《司马迁传》的末段,是东汉班彪、班固父子对西汉司马迁的评语(赞曰),其中有“其是非叵缪于圣人”,版本中“叵”“颇”通用,现多写作“颇”,意为司马迁的是非观与圣人迥异。

再深究一层,“叵烦”以“叵”字为主导,具有独特价值。

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记载:“叵,不可也。从反可。”可以看出,可、叵两字同属于“可部”,将“可”字反转过来(旋转180°)或照着镜子看,便得到“叵”字,因此“叵”是“可”的反字,意为“不可”。《三国演义》中,刘备以诚信著称,然而《三国志》中,吕布对他的评价却是“最叵信者!”,即认为刘备最不可信。我们熟知的成语“人心叵测”、“心怀叵测”等,其中的“叵”均解释为“不可”,叵测即难以揣测。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张自烈在《正字通》中解释“叵耐,不可耐也”,由此可以推断,“叵烦”意为不可烦。

既然“叵烦”即“不可烦”,那么如何自圆其说?明明很烦,怎么可能是“不可烦”的呢?有些人或许会说,“不可烦”是无法形容的烦,烦到无以名状,最终的结果必定是“不耐烦”。还有些人认为,既然“不可烦”,那么为何成天嚷嚷呢?一会儿这事叵烦,一会儿日子叵烦得没法过,应该是正话反说,把原本烦恼的事说成不烦恼,或者就是胡搅蛮缠——找骂呢!以上两种说法归根结底还是回到“烦”上,类似于前面所说的“颇烦”,并没有凸显“叵”字的价值。“叵”即“不可”,意为不允许、不能够,有强制性和警示性。

“烦”表示愤怒,头痛发热(“烦”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指人头),因此烦躁不安,心烦意乱,意乱情迷,迷茫不知所踪。此时神魂颠倒,六神无主,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正因为烦到极点,那么出家摆脱烦扰犹如遁入空门,坠入深渊则是万劫不复,一句话,不能再烦,再烦下去将是山依旧在,人却已逝。因此口口相传,“不可烦”意为“不可再烦”,这恰如关中人常吃的“肉夹馍”,实际上是“肉夹于馍”;也類似于大家约定俗成的“打扫卫生”,实际情况是“打扫求卫生”。“不可再烦”才是“叵烦”的本义或真面目。这多少让人联想到秦腔戏《三滴血》中的晋大老爷,他三次滴血认亲,对周仁祥摇头晃脑地说:“就因你这个孩子是真米实麳的,所以才要试验。你要知道,真金不怕火炼,亲娃不怕试验。”滴血认亲令人啼笑皆非,这倒是很像如今不少人对“叵烦”仅仅强调“烦”。

流年似水,逝者如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烦恼人人都会有,但任其滋生蔓延,以至于烦躁发怒,自暴自弃,这才是糟蹋了自己,结果必然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因此古人造字,在“烦”字前加上否定词“叵”,诚然菩萨心肠,劝人不可再烦,“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制烦,这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情绪调节方法——研究表明,心理暗示有神奇的效用。

关中方言中的“叵烦”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但“烦”不能过度,所以“颇烦”必然要转化为“不可再烦”。当我们烦躁不安的时候,不妨反复默念“叵”字——不可,不可以,不能够,从而平复情绪,恢复平静。倘若如此,“叵烦”才算真正落地生根,增添许多烟火气息,我们也能想得更开,看得更远,在随遇而安、随喜自乐中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