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传说,关于饺子的民间传说

2024-05-0905:22:26综合资讯0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记者:上官云

新年将至,除夕团圆夜,餐桌上必定会有一顿饺子,团团圆圆形似元宝,既美味,又有吉祥的好寓意。

医圣张仲景正是传说中饺子的发明者。

饺子与医圣,横跨美食与医学两个领域,怎么看也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制图:张舰元

张仲景能成为名医,倒不算偶然事件。他大约生于公元150~154年,自幼崇拜扁鹊等名医的精湛医术,这也许为其学医奠定了心理基础。

他生活的时期,社会环境又如何呢?

时值东汉末年,兵荒马乱,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加上疫病流行,许多人因此丧命。曹植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他曾提起“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制图:张舰元

原本家族中两百多人,在不到十年间,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因疫病去世,幸存者寥寥无几。目睹此景,张仲景立志学习医术,悬壶济世。

拜同族叔叔张伯祖为师后,为专心研习,张仲景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堵塞门窗,只留一小洞传送饭食和水,潜心研读了《难经》、《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熟背数千条汤头歌。

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记载,“(张仲景)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那时的张仲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即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

制图:张舰元

他对仕途颇为轻视,也不愿为官。曾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到张仲景一度担任长沙太守,但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不再办公,而是在大堂上为百姓悬案诊病,即“坐堂”。后人尊称张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

传说中,饺子也是在他卸任长沙太守、告老还乡时发明的。

返乡途中,正是寒冬腊月,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张仲景看到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衣不蔽体,饥寒交迫,耳朵也冻烂了,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他总想着,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那些穷苦百姓。日夜思索,张仲景研究出一个好方法:喝一碗“祛寒娇耳汤”。

制图:张舰元

他先让徒弟们在空地上搭起棚子,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然后用面皮包起来,做成形似耳朵的样子,就叫做“娇耳”,再下锅煮熟。

每个穷人,都能从这儿免费领到一碗汤,2个“娇耳”——也就是后来的饺子。吃完之后,人们浑身发暖,再也没有那么多人冻伤耳朵了。

行医救人的有感于族人和百姓无辜染上疫病而亡,张仲景开始耗费心力,广泛搜集古今治病良方,包括许多民间验方,对坐药、洗浴、舌下含药等多种治病方法都加以细致研究,希望能够减轻人们的疾病痛苦。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312" img_width="50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Gq0zrlAQJFUKO~noop.image?_iz=58558&from

据传,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医术高超的张仲景心系苍生,不分尊卑贵贱地救治百姓。

他对待每位患者都一丝不苟,力求尽可能有效地施治。

“今之医,不钻研经典,只袭旧技,应对病人,敷衍搪塞……”——在《伤寒卒病论集》中,张仲景对那些只顾名利且学识浅薄的庸医表达了不满。

为了探明草药毒性,他不惜以身試藥,险些丧命。

有人质疑张仲景的真实性,因史料中对其记载不多。但无论真假,张仲景的故事承载着人们对医者崇高德行的敬重,映衬着古今医生悬壶济世的情怀。

正如古语所言:“医者,能救世济民;不能为良相,定为良医。”

所谓医者仁心,莫过于此。

原标题:《饺子居然是医生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