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是什么结构
文字/大可先生
不少学者认为“永”字应作为书写初学者的范字,对此观点我不予否认。由于“永”几乎能囊括汉字所有笔画的特征。顺带提一句,大可先生在过去给学生教授时,一开始就让学生练习“永”字,直到学生能将笔画和结构轻松驾驭为止,再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字帖临摹学习。这样做效果显着。重要的是,学习书法不但要掌握“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变法”,“法”有其规律,“变法”却无常理。“法”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没有“法”,艺术创作便无从谈起。初学者初期练习“永”字是十分必要的。“八法”虽然未能真正涵盖所有字体笔画的特征,但作为启蒙阶段,使初学者对笔法和笔势有一个的基本认识也未尝不可。
永是什么结构
通过对“永”字不同时代的演变和八种笔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变”的重要性。我们对于“永字八法”应当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既要承认它的普遍性,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切不可盲目崇拜,人云亦云。清代刘熙载曾说过:“书法能做到笔笔中锋,不偏不倚,便是极致。永字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罢了。”
永是什么结构
毋庸讳言,唐代书风以“尚法”为主。“永字八法”虽然起源于晋代,但真正得以推广和流传却是唐代。这从许多唐朝书论中可以略见一斑。如李世民、张怀瓘等都极力推崇“永字八法”。唐朝以后,书法师们仍对此津津乐道,几乎奉为圭臬,纷纷加以注解。于是,“八法”逐渐演变为“二十四法”(如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再变为“三十二势”(如元代释溥光在《雪庵八法 八法解》中将“八法”变为二十四法,再变为三十二势),甚至演变成“七十二法”(如明代高松的《变化永字七十二法》),甚至还有人把它变为“八十四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真是越变越离谱。这“法”越多,就似乎表明书法越“玄”。古人一般不大愿意轻易将“法”示人,以显其清高。
实话实说,现在也不乏这类人,其实他们大多故作玄虚,以示自己渊博罢了。也有学者对此类行为一针见血。近人余绍宋在《书画书录解题》中指出:“我认为溥光的《雪庵八法》原本就让人生厌。这本书(指《变化永字七十二法》,笔者注)变本加厉,更觉混乱。如果每个字体都有规律,都能用歌诀来归纳,那么书法就成了死板的公式,哪还有什么意境和妙趣?”言之有理,句句切中要害,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