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还是平声

2024-05-1001:41:44综合资讯0

熟谙对联的同好均知,对联遵循“上仄下平”的准则,换言之,上联末尾应为仄声字,下联末尾应为平声字。

若反其道行之,上联末尾为平声字,下联末尾为仄声字,这仍算是对联吗?

我可以明确告知各位,“上平下仄”也同样是对联的一种形式。

正如律诗中有仄声诗一样,上平下仄的对联虽不甚常见,但数量也不在少数。

换言之,上仄下平的惯例仅适用于对联初学者,真正热爱对联的同好应意识到,对联并无强制规定必须遵循上仄下平。(多数情况下,人们仍沿袭着上仄下平的创作习惯。)

恰巧昨日我向大家分享了一副上平下仄的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有网友愤慨留言:“小编学识浅陋,连最基本的上下联都混淆不清,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还妄图让人赞扬,简直做梦去吧!”

我不是小编;我认为这位朋友自以为是,孤陋寡闻。

我是真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上联平声下联仄的极品对联6副。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第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诸多半懂不懂的朋友在临摹这副对联时总爱自作主张,硬要将这副上下联调换位置,将“赵子龙一身是胆”作为上联,将“左丘明两眼无珠”作为下联,以符合他们心中的“对联准则”。

其实,我在昨天的文章中已论述了这副对联的由来。

清代康熙辛卯科场舞弊案中,主考官分别为左必蕃和赵晋。

对联用失明的左丘明和有胆的赵云来讽刺左必蕃识人不清,赵晋受贿枉法。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此联当时流传甚广,成为考生抗议的利器,也引发了清代官场的震动。

最终,左必蕃被流放,赵晋在狱中畏罪自杀,而两江总督噶礼也随之罢官。

这样一副影响深远的对联,若说它不是对联,未免有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了。

那么,为什么“左丘明两眼无珠”要位于上联,而不是下联呢?

其实大家不假思索便可明白,左必蕃是主考官,赵晋是副主考。

孰为上,孰为下,岂非一目了然?在传统中,排座次至关重要,清代官场自然不会忽视这一惯例。

先惩罚左必蕃,再惩治赵晋,这是顺序的必然,也是扩大对联影响力的必然。

有人还会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改换另一种写法?干脆别用什么“两眼无珠”,这样就能让左必蕃位于上联,同时还能保证上联尾声是仄声。

还是那个问题,并无规定说上联尾声不能是平声,无需强行替换。

再也没有比“左丘明两眼无珠”与“赵子龙一身是胆”更好的典故来比喻主考官罪大恶极,再没有比这两个表述更能传递考生们的愤慨与不甘。

此联在当时广泛传播,更成为历史的一份重要见证,足可见此联之不可替代。

如果真的按照某些人说的那样,上联要用仄声,下联要用平声,生搬硬套之后,估计这个对联就不会有如此强的杀伤力,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更不可能为后人所知了。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第二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孤立的证据无法成立,我们再来看流传甚广的岳麓书院对联,它同样是上平下仄的。

悬挂于人才辈出的著名书院门前的对联,竟然不是一副合格的对联,竟然没有一个懂对联的读书人看出来这副对联的缺陷,竟然没有一个有识之士去摘掉这幅不合格的对联。

这样的荒谬之事,你敢相信吗?

换言之,只有抛弃“对联必须上仄下平”的偏见,才能解释岳麓书院的对联。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这副对联其实是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于斯为盛”作为上联,把“惟楚有材”作为下联呢?

“楚”的范围更大,而“斯”只是大“楚”中的一个小书院。楚地人才众多,而此处人才更盛,隐含有“优中选优”的含义,有“精英中的精英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第4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此联同样是脍炙人口的仄平对联。但不同的是,此联也运用了自对手法。

即,“得一官不荣”对仗的是“失一官不辱”,而不是与“吃百姓之饭”对仗。“吃百姓之饭”则与“穿百姓之衣”对仗。

此联乃是清代内乡县衙的对联,作者则是内乡知县高以永。对联极具教育意义,至今仍有讽世价值。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上联说地方官有很重的担子,必须认真做事,不能玩忽职守,切不可嫌弃县官职位太小而不做实事。

下联说老百姓养育了父母官,父母官要知恩图报,要爱民如子,不能随便欺负老百姓。

为什么“地方全靠一官”要在上联,“自己也是百姓”要在下联?

因为毕竟是古代,毕竟是“父母官”的概念,自古以来,官民官民,哪有民在前而官在后的道理?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第5副对联: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此联出自明代奇书《菜根谭》,既可以破不少人“对联不能出现重字”的偏见,也能破上平下仄的偏见。

很多人不懂装懂,故意把上联和下联的两个“而”字拿掉,以为这样才符合“联律通则”,其实是画蛇添足了。

而如果我们把上联和下联次序调换一下,就会发现雅味少了许多,诗味少了许多。

因为这其实是作者步出所见所闻,也因此视角上就先是平视的“疏竹”,然后才是抬头见天边的“雁”,所以是不能轻易更换的。

上联是平声还是仄声

这种由目之所见到抬头所见的写法,在诗词中略见不鲜,已成为一种传统。

如孙统《兰亭诗》:“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刘长卿《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疏竹映高枕,空花随杖藜。香飘诸天外,日隐双林西。”

如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李昭象《题顾正字溪居》:“春酒夜棋难放客,短篱疏竹不遮山。莫夸恬淡胜荣禄,雁引行高未许闲。”

第6副对联:一法不当情;万缘同镜象。

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送给夏丏尊的对联,仄平对联,却是文采飞扬,禅心一片,耐人寻味。

当年著名书画家钱君匋娶妻陈学鞶,让朋友夏丏尊向弘一大师求一幅婚联。

夏丏尊笑着说:“和尚的字挂在新房里,是不是有点不妥啊,还是别让弘一法师写了。这样吧,我找找看,有没有弘一法师以前的字画,我送给你一副得了。”

<img image_type="1" img_height="500" img_width="750" mime_type="image/pn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5010cbad47b34f58993a567f4f8f84e3~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5199481&x-signature=BOk56EbRE3eBuDxQW7%2BwGucuN4I%3D" web_uri="tos-cn-i-qvj2lq49k0/501

言归正传,虽然上平下仄并非对联创作的"正规军",但其数量也不容小觑。鉴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

倘若以后诸位再遇到上平下仄的对联,莫要轻率地判定其为不达标之作,方能彰显本篇文章之价值。

今因失业居于家中,撰文以谋生计,望各位喜欢的朋友能够点个赞赏,收藏或转发。一元之情,两元之爱,衷心感谢诸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