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作为悠久的农耕文化,村舍田野的生计至关重要,因此衍生出“六畜”的概念。“六畜兴旺”一词涵义丰富,指代各种家养牲畜和禽类的繁衍昌盛,进而寓意家庭富足安康。
民间谚语云:“六畜发达以猪为首,五谷丰收以粮为先”。另有“猪粮安天下”之说。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故六畜越多越好。那么,它们的叠字形式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既有“六畜兴旺以猪为首”之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猪。
猪,亦称豕(shǐ),是一个典形的象形文字演化体。《说文解字》中载:猪,又称豕,是三根毛从一个毛孔生长而出的动物。
豩,读作bī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有两头猪,字义不明确,但从它的甲骨文来看,像是猪相互追逐的样子。
三个豕字则是豩的异体字。
牪,读作yàn。两只牛并立在一起,表示有伴侣,所以牪就是牛伴侣的意思。
犇,读作bēn。三,在汉语中含义广泛,并非仅指三个,三头牛在一起,本意指牛群惊慌奔走,引申为奔跑的意思,后来被归为“奔”的异体字。
,读作qún。如此众多的“牛”在一起,自然就是一群牛了。
二羊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不过难以显示出来,它与羴(shān)同义。据《说文解字》解释,由三个羊字会意,表示羊的异味(膻味),即我们常说的羊膻味。
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话:“群虫有三,居水中者腥,居肉中者臊,居草中者膻。”无论是陆上的草食动物、肉食动物,还是水里的活物,都有其独特的气味,其中草食动物的气味被称为“膻”。
騳,读作dú。两只马奔跑在一起,表示马奔跑的意思。
骉,读作biāo。群马在一起,表示众多马匹奔腾的样子。
讲个笑话:班上新来了一个同学,名字叫马騳骉。除了姓氏,老师们都不认识怎么读,于是各科老师开始争论。
班主任是英语老师,看了半天不认识,于是喊到:“马叉叉到了没有?”
语文老师:“万马奔腾到了吗?”
数学老师:“马6在不在?”
历史老师:“五马分尸来了吗?”
体育老师:“一群马到齐了吗?”
美术老师:“徐悲鸿?”
教务处主任:“马俩仨?”
狗,又称犬。但从字面意义上讲,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犬是指狗中有悬空不着地的脚趾的一种。
㹜,读作yín。两犬并排,看起来温馨,但实际并非如此。㹜字在《说文解字》中意为“二犬相噬”,即两条狗互相撕咬,血腥味弥漫。
猋,读作biāo。三犬并列,自然是狗多,狗多之后就只好互相追逐嬉闹,所以它的意思是狗奔跑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