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蒿和茼蒿的区别,芦蒿和茼蒿是一样的吗

2024-05-1102:01:32综合资讯0

修改后的内容:

“松菌蒿菜”:

这道菜肴取蒿菜嫩尖,用油灼至发蔫,再放入鸡汤中滚制。起锅时加入鲜松菌数枚,味道鲜美,别有一番風味。

《随园食单》杂素单

松菌蒿菜是袁枚《随园食单》中的一道特色菜肴。蒿菜经过油炸后变得软瘪,再用鸡汤煨制,做法独特,风味别致。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做蒿菜吗?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提到:“蒿菜每年九月份播种,冬季和次年春季采收茎叶,其味道肥美,略带蒿气,故名‘茼蒿’。”可见,蒿菜就是我们常吃的茼蒿。

茼蒿又名菊花菜、同蒿菜、塘蒿等,是一种菊科植物。它不仅口感鲜美,还具有清血养心、润肺消痰的功效。茼蒿还可以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因为它开出的花朵为深黄色,状如小菊花,所以也被称为“菊花菜”。

在中国古代,茼蒿被视为宫廷佳肴,故有“皇帝菜”之称。相传忽必烈在征战途中,因长时间营养不良而身体虚弱。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品尝到了一种名为茼蒿的蔬菜后,顿感精神振奋,便命将士们大量食用,以保持健康。从此,茼蒿便得到了“皇帝菜”的雅号。

茼蒿的食用历史悠久,烹调方法多种多样,味道鲜美,更具保健功效。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饱受疾病困扰,在湖北公安期间,当地人民为他烹制了一道以茼蒿、菠菜、腊肉、糯米粉等原料制成的菜肴。杜甫食后赞不绝口,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后人便将此菜命名为“杜甫菜”。

茼蒿依叶片大小可分为两种,即大叶茼蒿和小叶茼蒿。大叶茼蒿也被称为“板叶茼蒿”,叶片肥厚,茎较短,适宜在南方种植,耐热不耐寒,一般将大叶茼蒿直接称为茼蒿。
小叶茼蒿又称为“花叶茼蒿”、“细叶茼蒿”,其叶片狭长,茎细,主茎发达,北京地区称为“蒿子杆”。蒿子杆一年生,茎直立,叶片光滑无毛,高度在20-70厘米之间。它通常生长在北方,耐寒不耐热,气味较浓郁。大叶茼蒿的叶片口感软糯,在古代作为宫廷佳肴。而蒿子杆的叶片和茎都可以食用,口感劲道,香味浓郁。

<img data-image_ids="[]" data-story_id="0" image_type="1" img_height="511" img_width="800" mime_type="image/jpeg" src="https://p3-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189e1ecdc6084e5297565af12187abb1~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14987728&x-signature=38NCjavX8EAZR49rLfB37gnHKzU%3

蓬蒿、芦蒿、茼蒿:同气相求的香菜蔬菜

无论大叶还是小叶,它们都属于同一种植物——茼蒿,只是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才造成了不同的形态,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所言。蓬蒿的茎和叶可以同食,拥有着艾蒿的清香和菊花的甘甜,其营养成分丰富,尤其是胡萝卜素的含量胜过大多数蔬菜;蓬蒿的根、茎、叶、花皆可入药,具有清血、养心、降压、润肺、化痰的功效。元代胡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记载:“蓬蒿,味甘平无毒,最能通利肠胃,安心气,消水饮。”蓬蒿的茎叶柔滑清香,故而利于消食化水,而又以柔嫩滑爽的特点,才具有安心气的药用功能。将蓬蒿作为餐桌美食,无论是从营养层面还是养生角度,都大有裨益。

有趣的是,原本看起来形态差异较大的茼蒿和蒿子杆,实则是同一种菜,统称为蓬蒿。而自然界中常用来食用茎叶的芦蒿,吃起来和蒿子杆极为相似,却属于不同的品种。芦蒿别名众多,有蒌蒿、水蒿、柳叶蒿、驴蒿、藜蒿、水蒌篙、香艾、水艾等,属于菊科蒿属,其中白蒿、青蒿等都是其不同种类,其中青蒿是芦蒿中的精品。自古以来,芦蒿都被人们食用,在北魏《齐民要术》和明代《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但仅食用其茎部。芦蒿独具浓郁的清香味,外脆内糯,口感柔嫩,纤维感较少,营养价值较丰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元素。最地道的吃法莫过于藜蒿炒腊肉。

还有一种艾蒿,也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带半灌木状,株体散发浓郁的香气。其嫩芽和幼苗可作为蔬菜食用,艾叶晒干捣碎后得到“艾绒”,有一种糍粑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做法是在清明节前後,将新鲜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混合,包上花生、芝麻和白糖等馅料,蒸熟即可。广东东江流域的居民在冬季和春季會采摘新鲜的艾草葉子和芽作为蔬菜食用。每逢立春时节,赣州客家人则有采集艾草制作艾米菓的风俗。艾米菓的外形与饺子类似,但体积更大,内有馅料,美味可口,既可作为零食,也可当主食。同类植物往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艾蒿、芦蒿、茼蒿,既有着蒿类植物的清香,又兼具了菊类植物的甘甜。

茼蒿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起源仍存在一定爭議,有人认为它是从国外传入的,也有人认为它是中国本土自生的蔬菜。这个争论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至今双方各执一词。有人认为茼蒿的故乡在地中海沿岸,后来才辗转到了中国。而且像蒿子秆這樣的植物,还改变了自己的身份,由观赏花卉变身为了餐桌美食。至于南茼蒿的流入则有更明确的记载,大約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阿拉伯商人把这种蔬菜带入了中国。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茼蒿這種植物源自中国,因為中国人食用茼蒿的历史相當久远,唐朝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中便记载了茼蒿的用途,“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无论外来植物还是本土蔬菜,只要好吃有营养,就是好菜。

下面制作随园菜松菌蒿菜:不过问题来了,蓬蒿的品种根据葉片大小,可分为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两类,那么制作松菌蒿菜是用茼蒿还是蒿子杆呢?袁枚在原著中写道:“取蒿尖用油灼瘪”,按此说法,应当使用蒿子杆,因为茼蒿長得像小白菜,有菜心而没有菜尖,只有蒿子杆才有杆和尖。但清代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蓬蒿亦呼蒿菜。甘辛凉。清心养胃, 利腑化痰。荤素咸宜。大叶者胜。从这段文字来看,似乎用大葉茼蒿更为合适。而随园所在的金陵盛产茼蒿,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