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出处和意思,鞠躬尽瘁的出处和典故

2024-05-1103:27:39综合资讯0

【讲话渊源】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丰厚,领会其中精髓对塑造健康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古人言“忧国忧民”、“报效国家”、“宁折不屈”、“为国捐躯”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承与精神风范,值得继承和发扬。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出处】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原文】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语,取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所撰写的《后出师表》。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了完成刘备遗愿,诸葛亮亲自率军北伐魏国。在北伐前,他写下《后出师表》表达心志,表示自己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综述】

历史上,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行事准则者数不胜数。魏征、文天祥、史可法、于谦等忠臣,为国为民尽心竭力,终身不渝;雍正皇帝以勤勉治国终身,鞠躬尽瘁于政务;焦裕禄在兰考抗癌治贫,诠释了公仆情怀;廖俊波带领南平人民发展经济,不懈奉献,最终殉职。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体现。

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每个人也可以践行这种精神。敬业奉献、勤奋刻苦、执着追求,是“鞠躬尽瘁”的本质。其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和认同感,当我们把工作视为事业,享受其中,自然会无私付出、忘我工作。

真正的“鞠躬尽瘁”不是遥不可及的境界。只要热爱工作,就能在苦中作乐,在平凡岗位上有所成就,在有限的工作中创造无限价值。一个个平凡的付出,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尤其需要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