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 而义自见,读书百遍是其义自见还是而义自见

2024-05-1104:21:33综合资讯0

知名谚语“学富五车,其义自见”有着显著的渊源。它出自三国时代,一位鲜为人知的博学儒者——董遇之口。

魏国儒者董遇精于研究《老子》和《左传》。有人向董遇请教,董遇婉拒了,并说道:“必须在此之前读上百遍。”意思为:“阅读百遍,其意蕴自会显露。”请教者推辞时间不足,董遇答道:“当勤用‘三余’。”对方追问“三余”之意,董遇解释:“寒冬为一年农闲之时(可读书),夜晚为白昼空余之时(可读书),雨天四季皆有剩余(可读书)”。

为何董遇强调读上百遍?这在当时是有益于求学者理解深刻道理的;经典著作深奥晦涩,反复诵读才能领悟真谛;其三,古代典籍篇幅精炼,学子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百遍朗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13700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道德经》(5000字),若学子有兴趣,百遍诵读亦非难事。可将此类著作称为“百遍书”。

现今的小说和教材等文学作品大多浅显易懂,阅读一遍即可,可称为“一遍书”。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不再热衷于阅读,电子设备和短视频成为主流。不知这句“学富五车,其义自见”的古训在现今是否仍有意义。

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遇字季直,生性朴实而好学。兴平年间,关中混乱,与兄季中依附将军段煨。他们以采摘野菜或背负货物谋生,但仍常携带着经书,趁空余时间学习阅读。其兄笑话他,但他并未改观。建安初年,社会秩序逐渐恢复,郡里推举孝廉,董遇逐渐升迁至黄门侍郎。彼时,献帝将朝政委托给曹操,董遇朝夕为帝讲课,深得献帝赏识。建安二十二年,许都百官伪造诏书,董遇虽未参与,却仍被记录下来,并被押送到邺城,转任散官。他曾随曹操西征,路经孟津,途经弘农王之墓。曹操犹豫是否前去拜谒,询问左右,左右无人能答,董遇跨出座席进言:“按《春秋》义理,国君即位未满一年即去世,不能称为君王。弘农王即位时间短暂,且受暴臣控制,已降为藩王,不应前去拜谒。”曹操遂不拜谒。黄初中年间,董遇被外放为郡守。明帝时代,他入朝为侍中、大司农。数年后,病逝。当初,董遇善长钻研《老子》,曾为《老子》作训注。他也善长研究《左氏传》,并为其作《朱墨别异》。有人向他请教,他常不愿直接教授,而是说“必当先读百遍”。言下之意:“读书百遍,其含义自然显现”。请教者诉说“求知心切,无暇反复阅读”。董遇则提出“当以三馀”。有人询问三馀之意,董遇解释:“冬天是年节剩余的时间,夜晚是白天剩余的时间,雨天则是季节剩余的时间。”求学之人很少向董遇学习,也无人传承他的《朱墨别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