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与成份的区别,成分标还是成份哪个正确

2024-05-1104:26:40综合资讯0

修正后的标题:剖析中考“助力秘方”的科学性与安全隐患

面对“考场魔药”,切忌盲目尝试

“考前一饮,考场如神”?近段时间,不少初三学生在网上分享了中考体测的亲身经历:考前取出某瓶深棕色液体,开启后浓烈的味道让人望而生畏,“乌漆嘛黑的,很像农药,担心有副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学生口中的“秘方”正是针对中考体测考生推出的一些功能性饮料。线上、线下商家将特定产品组合成“体考四件套”,分别声称具有“跑步提速”“一差之差、万人之上”等功效,主要向体育中考生推荐。部分店铺的销量甚至达到几十万件。

在网上搜索“引爆肌能”,不难发现许多与之相关的分享帖子,许多网友在留言区蹲守,期待更多真实的“用户体验”。

“喝完头皮发麻,仿佛万针刺骨”

近期,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检索“体考”相关信息时发现,仅在某主流电商平台上,与“体考”关联的能量补剂就多达数百件,销量较高的相关饮品售出数量超过35.5万件。

这些能量补剂被统一贴上了“体考冲刺”“学生款”标签,瞄准考生群体。部分商家根据外观将产品分类为“小红瓶”“小绿瓶”“小黑瓶”和“小黄瓶”,并将其组合成“体考四件套”进行售卖,价格从12.9元到39.9元不等。

社交媒体上,“体考四件套”饮料频频出镜,诸如“赛前一饮,考场如神助”“体测800米前选对了喝,成绩暴涨10分”等夸张宣传语层出不穷。

商家介绍,“小红瓶”适用于所有体考项目。另三款产品各有“分工”——“小绿瓶”提高体力耐力,适合中长跑;“小黑瓶”增强力量训练,适合投掷类运动;“小黄瓶”提高爆发力,适合短跑、跳跃类运动。

在这些能量补剂的宣传页面上,充斥着能量爆发、运动竞技等元素。许多商家宣称,服用产品后能瞬间提升耐力和爆发力,并建议持续服用一周。但对于具体配方,多个商家却含糊其辞。例如某品牌的“小黑瓶”营养成分表中包含瓜拉纳提取物(咖啡因含量高于咖啡豆),而商家却宣称“不含咖啡因”。当记者提出质疑后,商家又改口称“提取物中含有少量咖啡因”。一些店铺客服提供的饮品成分表与瓶身标识不符,也无法说出具体成分含量以及推荐使用量。

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服用“体考四件套”后的体验:入口时略有刺感,随后是一股浓郁的果味。但随后而来的“麻感”却成了许多考生的主要感受,这种感觉能持续1~2小时。有人表示“头皮发麻”,伴有躁动不安的情绪;也有人感到双腿微微胀起,一个小时后手脚的麻感逐渐加剧,仿佛万针刺骨……

成分表大起底:咖啡因、牛磺酸易超标

事实上,这类饮品最初面向的群体是健身人士和专业运动员,用于缓解疲劳、补充体力。受众群体较少,销量较为有限。当商家给它们贴上“能量爆发”“体考神器”的标签后,销量便大幅攀升。

记者梳理了市场上热销的“体考四件套”成分配料表后发现,除去水之外,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碳水化合物、牛磺酸和咖啡因。

经过多款成分对比,上海体育大学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曹振波指出,这类饮料与红牛等功能性饮料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入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咖啡因和牛磺酸,部分成分含量呈数倍式递增。“运动前,应该通过热身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改善骨骼肌机能状态和提升代谢水平,为机体做好承受运动时大负荷强度刺激的准备。而单纯依靠营养物质成分调动运动兴奋是一种误区,无法达到与热身活动同样的效果。”

浙江大学运动科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温煦向记者表示,体育科学研究证实,服用咖啡因和牛磺酸对长时间的有氧运动的确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效果非常有限,不排除是“心理安慰”激发了更多能量。“一口来劲”“能量爆发”等功能性饮料的宣传涉嫌夸大宣传。

更令曹振波担忧的是,一旦“体考四件套”成为学生的外部依赖,学生们盲目“追求更好效果”而过度服用,可能会导致某些成分摄入超标,对健康造成影响。

记者整理发现,市面上的“体考四件套”中,咖啡因和牛磺酸含量特别高,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服用者很容易超过标准值,尤其是一天服用多次的人。例如,一瓶60毫升的“小绿瓶”含有540毫克牛磺酸,而标准规定每日最大摄入量为600毫克;一瓶60毫升的“加强版小黑瓶”含有180毫克咖啡因,一般认为每日摄入量在3~6毫克/千克体重合适,那么按照一名50千克体重的考生计算,适用量约为150毫克~300毫克……

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也认为,“体考四件套”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咖啡因会对平时不喝咖啡的体考生带来考试不适,导致肠胃不适、心慌失眠等问题。牛磺酸摄入过量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引发失眠、多梦、恶心、呕吐等症状。

无法消耗的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体内营养物质过剩,脂肪囤积。饮料中的基础维生素B1摄入过量,会导致手脚发麻、呼吸急促、心律不齐甚至精神错乱等。

多名专家向记者表示,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训练主要是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消耗大量肌肉,因此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但对于体考生来说,通过牛奶、鸡蛋等正常饮食摄入完全能满足需求。体考成绩并非一蹴而就的,最重要的还是日积月累的训练。

升学焦虑,让家长和考生成为“靶子”

究其“走红”原因,温煦指出,根本问题在于升学焦虑。

采访中,多位体育老师表示,中考设置体考是对学生体质能力的考察,并非竞技类项目,也绝不是掐尖式选拔考试。一般情况下,体育中考涉及跳跃、耐力、力量三大类别,男、女生可分别从跳远、跳绳、游泳、1000/800米跑步、引体向上、投掷实心球等多个项目中,自选三门中考科目。每门体考科目满分10分,总共30分,占中考总成绩比例并不高。

根据一位体育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超过80%的学生都能在体育中考中取得满分,其余考生也能考到二十六七分,不存在失分多、差距大的情况。但在“唯分数论”“分数至上”的传统应试思维下,部分家长和学生普遍抱有“吃了总比没吃好”的观念,于是私自购买“体考神器”服用。许多商家正是瞄准这一点,将焦虑情绪放大化。

专家提醒,尽管体考“四件套”并非禁药,购买也不违法,但滥用易导致摄入超标,其带来的隐患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特别是作为一种内服补剂,其事关升学考以及考生健康,大众应该采取慎重态度,而不是被商业宣传“带节奏”。

还有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和第三方平台有责任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