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什么意思,弑和杀的区别

2024-05-1105:06:24综合资讯0

康熙五十三年,一位年迈体衰的老妇惊恐不安地奔赴皇宫,控诉称自己的儿子意欲谋杀她。在古代,尤其是在清朝,孝道至上,忤逆弑母乃天理不容之重罪,更别说一向身先士卒实践孝道的康熙皇帝了。

而这位老妇指控的逆子,正是康熙朝颇负盛名的重臣噶礼。追溯至数年前,噶礼与其政敌张伯行互相弹劾。噶礼的母亲得知此事非但没有偏袒儿子,反而为张伯行鸣冤。老妇身为母亲,自然知晓噶礼贪婪成性,她不为其庇护。康熙聆听老妇的控诉后,不禁感叹:

“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

于是,张伯行与噶礼互弹之案有了明断。张伯行继续任职,噶礼则被罢免官职。正因如此,噶礼怀恨在心,密谋与自己的妻子、弟弟、儿子联手毒害母亲。老妇思虑缜密,识破了噶礼的诡计,幸免于难。

那么,张伯行与噶礼的官司源自何事呢?康熙五十年,江南科考本是一场常规考试,但出人意料的是,录取榜单中竟不见往年数量居多的苏州学子,取而代之的却是众多盐商子弟。众人纷纷传言,噶礼与时任副主考赵晋勾结,买卖举人名额。

主考官左必蕃深知事态严重,遂上奏弹劾赵晋,折子呈交康熙。得知此事后,苦读多年的寒窗学子心生愤怒,将南京贡院的匾额改成“卖完”字样,甚至拆毁了主考官左必蕃的祠堂,并创作歌谣、对联等宣泄愤懑。

于是,苏州巡抚张伯行、李煦以及江宁织造曹寅将此事上报康熙,并附上了歌谣、对联的内容。

康熙了解情况后,与大臣们商议。礼部建议将中举的吴泌等人召至京城重考,以查明事实。康熙权衡之后,命张鹏翾与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前往扬州彻查,同时罢免左必蕃与赵晋,押往审讯。

张鹏翾等人抵达扬州,会同噶礼、张伯行等人开堂审理。审理进展缓慢,十余日间仅查清两人利用金钱购得举人名额。其中一人乃副考官赵晋的盟友程光奎,另一人便是前文提到的吴泌,为盐商吴荣赞之子。吴泌事先打好招呼,监考官未对其严加督查,任其发挥,并刻意放水,故而中举。

两人的作弊涉及副考官、安徽布政使以及担任各房考官的知县,内外勾结,可谓精心策划,堪称严重的舞弊案。

此案审理至此,噶礼开始发挥作用。他不但没有采取果断措施查明案情,反而拖延推脱,时不时为涉案人员辩解。可见,噶礼在这起案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而张伯行则主张深入追查,双方因此发生冲突。钦差大臣张鹏翾原本抱着认真办案的态度,但噶礼的态度让他变得消极起来。究其原因,在于张鹏翾与儿子曾遭噶礼迫害,如今儿子又身为噶礼的部属,迫于无奈,张鹏翾选择了装聋作哑。

于是,一场原本清晰明朗的案件,因噶礼等人的阻挠而变得扑朔迷离。吴泌与其他涉案人员在狱中串供,更有甚者受到威胁,性命难保。

经审讯,张伯行已窥得端倪。他坚持认为此案涉案人数众多,至少涉案官员包括副考官、安徽巡抚、安徽藩使、海防同知、江宁知府和房考官们。其中,他认为最为主谋的是和稀泥的噶礼。外传噶礼索要五十万,并非空穴来风。

遂,张伯行上奏康熙,直接弹劾噶礼。他将审案过程和推测一一上报,并特别提及吴泌等人串供的事实。最后请求康熙解职、提审噶礼,否则此案难以水落石出。

噶礼也不是泛泛之辈。他的党羽众多,得知张伯行在康熙面前告状后,便勃然大怒,写下弹劾张伯行的奏折,列举了其七大罪状:阻止总督出洋,违旨逗留,导致夹私毙命;庇护淹禁无辜同窗好友上海知县许士贞;与苏州知府陈鹏年反对总督推行保甲、稽查匪类,纵容盗贼祸害百姓;捏造虚假说法,包庇盗案不力的苏松粮道臧大受;导致苏松二府漕粮延误,寻找借口掩饰欺骗;袒护好友方苞,不予捉拿;专以著书卖书为生,对命盗案件混淆是非,滥准诉状,牵连多人,导致多人被害,违旨病民。有趣的是,噶礼还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嫁祸于张伯行,声称张伯行多次为犯人开脱,扰乱秩序,导致审问无法正常进行。张伯行污蔑他贪污五十万,纯属无稽之谈。

虽然噶礼的奏折比张伯行晚写好几天,但他有手段让奏折先到皇帝手中。于是,康熙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两人互参让朝臣吃瓜围观,但明眼人都知道噶礼贪婪奸诈,张伯行则老实本分,廉洁奉公。大家更倾向于相信张伯行。但最终决定权在康熙手中,他的裁决取决于他的心思。

康熙谴责了两人的互参行为,下令解职噶礼和张伯行,交由张鹏翾和漕运总督赫寿调查处理,并上奏结果。张伯行接到圣旨,得知噶礼的弹劾内容,便据理反驳,逐条为康熙解释。

不得不说,噶礼和张伯行不仅互不相容,而且性情火爆。审讯时,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虽然噶礼与张伯行都是强壮威武之人,但还是略逊一筹,被张伯行一脚踢翻。两个朝廷命官如同市井无赖般打闹,让旁观者大跌眼镜。张鹏翾一度想要调解,但无济于事,最后只好放弃,并向康熙报告调查结果:赵晋和房考官王曰俞、方名、考生吴泌、程光奎充军;主考官左必蕃革职;噶礼降一级;张伯行革职徙准赎。

显而易见,张鹏翾偏袒噶礼。

康熙并非愚昧之人,当即怒斥张鹏翾和赫寿二人明目张胆偏袒,遂将他们也罢黜,命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前往扬州办理此案。

二人无利益牵制,很快查出行贿之人,并逮捕参与作弊的房考官。扬州百姓这才稍感满意,不吝夸赞康熙:我皇圣明,无微不照,又认真另差大人复审......这都是好处,但不知将来作何定案。

最后拟定:赵晋斩首,方名绞刑,行贿的吴泌等人也一并绞刑。对于督抚二人,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吏部对此表示赞同。但康熙却站出来斥责吏部颠倒黑白,称张伯行为官为人如何,他、百姓和天下人有目共睹。噶礼虽然才华横溢,但性情乖戾,他从未听说过此人有何好名声!

之后,康熙还私下与噶礼的母亲见面,了解作为母亲的她如何看待自己儿子。果然,噶礼虽是小人,但其母公正无私,深知儿子为人不端,还为张伯行辩解。此举让康熙更加深思。后来,康熙又下旨分析噶礼和张伯行,经过反复斟酌,九卿才领悟皇帝意图,附和道:噶礼应被解职,张伯行留任!

于是,发生了噶礼欲弑母的闹剧。最终,噶礼因弑母罪被逮捕。康熙命刑部定罪,刑部商议后给出:噶礼处以极刑,其妻判绞刑、其弟弟色勒奇和儿子干都处斩,养子干泰发配。康熙认为均无异议,但念及噶礼曾任朝廷二品大员,且有功绩在身,特许其自尽,其余人按刑部定罪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