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有长安出自哪首诗 长安归故里是出自哪首诗

2024-05-1105:15:55综合资讯0

白露乃秋之第三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白露过后,天气始渐清寒。

尤以夜间,谚语有云“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微凉之夜,常激诗人无限感怀,古往今来诸多诗人以潇洒或愁苦之笔,描绘白露时分之境,其中尤以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触动游子心弦,广为流传。

此诗名为《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作于公元759年,时值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山东、河南等地卷入战火,杜甫携家人颠沛流离,与几个弟弟分散各地。

古代交通与通信本就有诸多不便,加上战火纷飞,信息更是阻隔。正如杜甫在另一首诗《春望》里所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如此混乱的年代,通讯受阻,杜甫对弟弟们的思念与担忧可想而知。

白露之夜,凉意渐起,戍楼上传来报时之鼓声,耳边传来孤雁哀鸣,激起诗人无限感概,遂赋《月夜忆舍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

虽以“月夜”为题,杜甫开篇却从戍鼓与雁声写起,从听觉层面向读者勾勒出一幅萧瑟的秋末边塞景致。

城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空中传来孤雁哀鸣,令本就荒凉的边塞更加沉寂。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雁”这一意象,众多景物,诗人为何独取其形?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一则孤雁本来就象征着亲友分离;二则秋日,大雁南归,诗人却不能返乡,无形中加深了他的羁旅之愁。自古就有“鸿雁传书”之说,或许诗人内心也寄希望于大雁能给他带来亲友的讯息。

看似寻常的意象,实则暗含着诗人绵延的情感。

颔联两句是全诗的重心,诗人由此而生发出万千感慨。

白露凝霜,诗人意识到白露时节的来临。

他仰望苍穹,被皎洁的月光笼罩,却觉得不如故乡的月亮明亮。

王昌龄曾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普天之下,只有一轮明月,杜甫却说此地明月不如家乡,乍看之下非常无理。

然而诗歌的魅力正在于此,看似不合理的设定,却能最真实地反映诗人的情感,即所谓的“无理之妙”

就如同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实际上霜不会满天,但此诗依然成为千古绝唱,因为人们关注的是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杜甫在此也运用了同样的手法,看似无理,却能深入人心,因为他道出了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声。

颈联两句,诗人笔调一转,以叙事抒怀。看似平实的十个字,却令人莫名心痛。

他的弟弟们因为战乱颠沛流离,家园也被毁坏,他甚至无法确知亲友们是否安康。

最可悲的是“无家”二字,它既暗指家园的毁坏,更是指与兄弟的分离。

若家园仍在,无论身处何方,皆有一处归处;若亲人还在身边,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家。

亲人与家园都不复存在,诗人心中的愁苦可想而知。

结尾“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将诗人的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

他时常想要给亲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