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案,过零丁洋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05-1201:01:09综合资讯0

1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诗词境界,展现诗歌意蕴。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3、领会诗句内涵,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诗词境界,展现诗歌意蕴。
教学难点
领会诗句内涵,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介绍作者陆游。
2、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学生朗读,流畅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3、学习生字“祭”和“乃”,掌握字音字形,扩展词汇。
三、研读古诗,领悟诗意
1、全班朗读两遍,思考“示儿”之意。(告知儿子。)
2、揣摩作者想要告知儿子的事。
3、理解第一、二句诗意。
(1)课件出示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抽生诵读,试探解释诗句含义。(结合注释和理解)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诗句含义:
本就知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是悲叹未能看尽天下统一。
(5)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对生死无甚挂怀,却对一事耿耿于怀,即“但悲不见九州同”。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未见中国统一的哀痛之情。
(6)含情诵读这两句诗。
4、理解第三、四句诗意:
(1)课件展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学生自读,提出不解词语,师生共释字义。
(3)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含义,辅助学生理解。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诗句含义为:
当国家军队北上平定中原之时,祭祀祖宗莫忘告之你的父亲。
(6)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情怀。)
(7)练习含情诵读这两句诗句。
5、深情朗诵整首诗。
6、用自己的话语阐述诗意,体会诗人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2、课外阅读有关爱国情怀的古诗,加以收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临安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题临安邸》一作。
2、书写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1、了解课题含义:
题写在杭州一客栈墙壁上的诗,是一首题壁诗。
2、齐读课题。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正确朗读字音,通读文句。
4、抽生诵读,纠正发音。
5、学习生字“熏”和“杭”,掌握字音字形。
6、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注释解读每句诗。
7、报告学习成果。
8、教师总结诗词大意。(课件展示)
青山之外仍是青山,楼阁之外仍是楼阁。西湖边的歌舞何日休止?暖风吹拂,游人如醉,仿佛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三、体会诗情,表达情感
1、感受诗句描绘的景象“山外青山楼外楼”。
2、领悟诗句“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蕴含的情感。
(1)课件展示史料。(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
(2)了解“靖康之耻”,身受那段屈辱历史。
(3)补充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心境。
3、教师范读。
4、指导学生含情诵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四、总结拓展
课外阅读南宋爱国词作:《满江红》《破阵子》《过零丁洋》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逐句读清楚,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生字及偏僻字较多,反复慢读,纠正字音。
2. 抽生读课文,正音。
3. 学习生字新词(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认读、教读、齐读,识记字形。
4. 根据题目,理解“少年”一词的深层含义。
5. 分段归纳大意(按自然段分成三段):
- 第一段:阐述少年的责任。
- 第二段:描绘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 第三段:赞颂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6. 结合注释,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7. 试译全文。
三、指导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抽生认读生字新词。
2. 抽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并全班齐背。
3. 课文整体梳理(课件展示):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二、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 抽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正音。
2.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段话的意思。
3. 提出不明白之处,交流解决。
4. 阐述少年中国的特点。
5.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6. 全班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
-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明确本文写作特点
1.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2. 总结本文写作特点:结构严谨,论述缜密,借物喻国,形象鲜明。
四、指导学生背诵第二、三自然段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阅读文本,理解故事内容,领悟木笛手朱丹的爱国情怀。
- 教学难点:根据文本理解晦涩语句的含义。
- 教学时间:1 节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请提问:想象一个名为朱丹的木笛手参加一场乐团考试的最后一场比赛。在考试现场,朱丹却放弃了演奏。当晚,他竟破格被录取。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我们回到 12 月 13 日这一天,探索背后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朱丹在文中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 默读课文。找出体现朱丹爱国之情的词句,并在文本中标记。
3. 抓取表现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深入朱丹的内心世界。感受:
- 朱丹因在悲伤的日子里抽到快乐的曲目而心情沉重;
- 他意识到拒绝演奏意味着失去宝贵的机会,甚至可能永远错失它;
- 他可能意识到,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人出这样的题目,是对民族的践踏。
4. 找出课文对朱丹所奏乐曲的描述。
5. 识别描绘乐曲声音的词语。
6. 解释为什么一句话在会场里引发犹如闷雷的效果。
7. 重温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8. 同桌互读——指名朗读。
9. 小组讨论:找出朱丹其他表现出强烈爱国情怀的片段。
10. 分析主考大师破格录取朱丹的原因。
11.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主考官,你会对朱丹说什么?
三、感受朱丹的爱国情怀
1. 理解朱丹在抽到演奏快乐乐曲时闪过的悲痛和取消资格后流下的苦涩眼泪。(因为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2. 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分享感想。
3. 教育学生铭记历史教训,永远做像朱丹那样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