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 端午节位为什么纪念屈原

2024-05-1301:46:11综合资讯0

楚王虐我一万遍,我待楚王如初恋?

奉劝你醒醒吧!凭什么我要付出这种不合理又可悲的牺牲?

今天是端午节,祝大家佳节平安。应景说说关于端午的那些事儿。

1

说起端午,如今大家都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不过这个说法细细想来,是有很大问题的。

据民俗学家的考证,端午节最初是否是为了纪念屈原,就应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一种更古老、更可能的说法,是认为此节日原本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代另一位楚国大夫:伍子胥。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虽然同为楚国贵族,但伍子胥和屈原的人生际遇、能力和选择都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他几乎是屈原的“对位镜像”——如果说屈原的人生信条是“楚王虐我千百遍,我待楚王如初恋”的话,那伍子胥好歹像个正常人一样反问了一句:“凭什么?!”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太子建的老师,原本官职还不错,结果楚平王这老小子不干人事,看上了给自己儿子迎娶的媳妇,不仅自己霸占了,还反过来心虚,要废了太子以绝后患。

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哥哥伍尚以及伍家全家100多口人都这场因“扒灰”引来的血案当中都被楚平王所杀。

伍子胥含恨逃到了楚国的世仇吴国,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此后伍子胥尽心尽力的辅佐阖闾,成就吴霸业,并反过头来痛击自己祖国楚国,攻陷楚都郢都,城陷之后立刻刨了楚平王的坟,鞭尸三百多下才肯罢休。

《文韶关·鸡鸣犬吠五更天》,从三分三十秒开始食用效果更佳。

但化身复仇男神的伍子胥最后自己也没有善终,吴王阖闾死后夫差接班,老臣伍子胥与新王言语有不合,被下令赐死,死前伍子胥延续他一贯的“狼灭”风格,撂下狠话说: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苏州城的东城门上,说他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听闻此言之后,于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捆成粽子样丢到了钱塘江中,据说伍子胥因此冤魂不散,隔三差五的就从龙王那里借兵,要兴师灭吴,于是就有了“钱塘江上潮信起”。

钱塘江岸老百姓估计是觉得“冤有头,债有主,伍大夫您报仇要找对主”啊,于是每年伍子胥被抛尸的日子,就往钱塘江里丢粽子,“贿赂”一下这位凶神,捎带手告诉伍大夫一声:大吴亡了很多年了,您老人家大仇得报,还是洗洗睡吧。

2

大学时代我负笈魔都,平素经常在江浙地区转,知道那一带的老百姓至今仍觉得端午纪念的是伍子胥。

而我也觉得相比于屈原的传说,端午是纪念伍子胥的说法更靠谱些:

伍子胥被皮革卷吧卷吧丢江里的死状,确实更容易让人想起粽子。

相比于自杀的屈原,被逼自裁的伍子胥确实更称得上是死不瞑目,实际上,死不瞑目很可能就是从他这个典故中来了的。

在咱中国民间做神仙,跟马基雅维利所论的君主一样,都是“让人怕比让人爱”更容易受到祭祀,而相比“楚王虐我千百遍,我待圣上如初恋”的老实人屈原,伍子胥终其一生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睚眦必报、你敢伤我、我刨坟鞭尸也要加倍奉还的半泽直树式狠人风格。狠人死了容易成狠鬼,老百姓更怕他一些,更有定期祭祀让他消停点的动力。

可是,为什么伍子胥后来在抢端午节这个“文化IP”的时候没争过屈原呢?这个道理也不难想。

如果屈原可以用现代国家主义视角被带上高帽,被叫做“爱国主义诗人”,那么伍子胥生前的行径则毫无疑问是“卖国贼”和“带路党”。

帝王们最烦这种臣下:人家楚平王不过是抄斩了你家满门么,你至于去帮对手把主上的坟儿刨了吗?哎呀呀这太没有臣道了。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秦以后,所有古代君王内心好像都住着个双标紫菱。

要知道,秦以后的那些大一统帝王们,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像楚平王这种为了一己私欲随意割臣下头颅如韭菜的混蛋事儿,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如果臣民们都学伍子胥,一觉得皇上对不起自己就脚底抹油去当了带路党,那这国家可还怎么管呢?这种人当然不能纪念,皇上们估计恨不得跟赫敏·格兰杰小姐学个记忆消除咒,让老百姓赶紧忘了咱历史上还出过这号人。

相比之下,屈原大夫显然就让人顺眼多了。楚王虐我千百遍,我待主上如初恋。主上要是身死国灭了,我自动去跳汨罗江,为其陪葬……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念这段史书,估计感动的鼻涕泡都快乐出来了。要知道后世王朝覆灭,真愿意“死社稷”的君王都没几个,还有这种忠臣自己上赶着为帝王家业陪葬呢?好!大大滴好!赶紧纪念!

这样搞个三朝五代,端午节里人们自然就忘了伍子胥、牢记了屈原。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有些吃货朋友说我连屈原也忘了,我就记得个粽子……也行吧……

3

端午节去伍而存屈,是后世帝王刻意营造的文化情绪使然。可如果倒退回春秋战国当代,其实伍子胥的选择,反而是更容易被同情和理解的。

“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的梦想,但在的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谁规定这笔买卖要“统购统销”,士大夫必须将自己的才学卖给自己所出身国家的那位君王。

最强调“忠孝”的孟子都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当我是手足,我当然视你为心肝宝贝。你当我是韭菜,我就把你当仇人。做买卖么,当然要讲究个公平合理。

好脾气的孔子说的比较委婉点:“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君王都

即便男女关系中存在谄媚取宠的行为,通常也被称为舔狗,而舔狗不得好死,所以屈原最终选择自杀,也在情理之中。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从贾谊的《吊屈原》到梁启超的《屈原研究》,中国士大夫群体中不断出现对屈原强烈认同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君臣关系的扭曲和压抑。

探究中国士大夫心态从伍子胥转变为屈原的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原因主要有两点:

战国中后期各国的法家改革推崇“利出一孔”的思想,导致纵横家逐渐消失,君王权力剧增,对士大夫忠诚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种野蛮的制度下,士大夫失去了原有的自由选择权,人才市场也逐渐走向“统购统销”。

战国末期,除秦国外各国王族繁衍迅速,占据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孟尝、平原、信陵、春申等四君子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们都是本国君主的亲属,忠诚于君国是他们的血缘纽带所决定的。屈原也属于这类人,他在选择仕途时,被自己的出身限制,不得不追随楚王熊氏。他的“恋君”,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正如鲁迅所言,这是一种求当奴才而不得的心理状态。

端午节为了纪念谁

作为端午节的受祀之鬼,伍子胥和屈原都有悲惨的命运。虽然伍子胥身死,但他的人生充满激情和恩怨情仇,可谓快意恩仇。相比之下,屈原的人生被命运牢牢束缚,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挣扎,满腔壮志无法施展,只能将愤懑与哀怨寄托在文字中。死后,他甚至背上了他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圣人”名号。

屈原和后世的“精神屈原”们,或许并非冤屈,但他们确实承受了太多的压抑和委屈。

比起屈原,我更欣赏伍子胥的独立精神和人格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