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2024-05-1402:18:34综合资讯0

同样以《追风筝的人》初识卡勒德·胡赛尼这位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但与许多人不同的是,我更偏爱他的三部曲《灿烂千阳》。

01 成长:谎言的终结,现实的启程

善良的玛丽雅姆心怀求知和书写的梦想,渴望赢得父亲的关爱。她作为"哈拉米"(私生女)的身份,让她备受压抑和欺骗的折磨。

灿烂千阳读后感

玛丽雅姆的出生,是父亲的意外之举,是年轻娜娜的无知鲁莽,亦或是一种救赎。毕竟,在她追寻"伟大的"父亲而去后,娜娜选择了自杀。

玛丽雅姆曾以为娜娜的"你要是走我就会死"是谎言,并非因她不爱娜娜,而是她明显感受到娜娜的幼稚与自私。娜娜为了防止她的离开,经常捏造荒谬的外界谎言。

玛丽雅姆受够了,她想寻找扎里勒,去亲眼见证一个与娜娜描绘截然不同的世界,去开创自己的新篇章。她对父亲心中地位的判断明显失误。这位有三个妻妾、众多儿女的"一家之主",不过是一副虚伪的表象,无法掩饰一个男人内心的软弱。

玛丽雅姆最终的归宿是远嫁给一个大她四十多岁的男人。随之而来的,是她开始全面接触到一个没有谎言和欺骗的真实世界。

灿烂千阳读后感

相比玛丽雅姆,莱拉要幸运得多。她的母亲虽脾气暴躁,但偶尔也会露出温情;父亲学识渊博,性格温和,对她十分宠爱。她可以读书、学画画,虽然偶尔也会遭到欺负,但玛丽雅姆渴望的一切,莱拉几乎都拥有。更让她幸福的是,她还有塔里克,一直无私地保护和爱着她。

02 幸福的追求: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拉希德是玛丽雅姆和莱拉共同的丈夫。

战火蔓延。莱拉接连做了几个梦,梦到湛蓝的海滩、会唱歌的细沙,以及在彼岸等待她的塔里克。

莱拉的梦境被现实打破,父母命丧炮火,塔里克也因有心人的陷害而失去抵抗死神的力量。为了生存,年仅14岁的莱拉被迫嫁给60岁的拉西德,沦为他的生育工具。她在新婚之夜伪造了落红,试图将与塔里克的过往彻底掩埋。

灿烂千阳读后感

最愤恨这样的安排的是玛丽雅姆。她在15岁时成为拉希德的妻子,18年的夫妻生活让她委曲求全、一味退让,尊严荡然无存。33岁的年纪却被折磨得像个老仆人,她终究无法逃脱阿富汗男人三妻四妾的宿命。

在同一屋檐下,两个女人随时可能爆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个主动出击,一个被动迎战。玛丽雅姆自认这一生都不会原谅莱拉,这个抢走了她丈夫的女人;而莱拉也坚信自己和孩子的余生只能依附于一个自私丑恶的老男人。

她们都错了。玛丽雅姆甘愿为可爱的儿子放弃一切;莱拉做梦也没想到,她竟然还有可能与塔里克重逢。原来,塔里克的"死亡"只不过是拉希德为迎娶莱拉而编造的一场骗局。

灿烂千阳读后感

心中向往美好事物的她们逐渐默契地联合起来。她们要追求自由、保护家人、反抗拉希德,反抗上天对阿富汗女性的安排。

这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但她们始终坚信方向所在。玛丽雅姆带着对莱拉一家的祝福留在了喀布尔,而莱拉则带着玛丽雅姆对爱的希望与塔里克和三个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03 一个时代的缩影:人性的真实显露

作品共分为四部分,共五十一章。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对两位女主角悲惨生活的铺垫;内容丰富的第三部分,则讲述了两个女人在黑暗的战争年代中,从厌恶到相互怜惜的情感转变。社会和国家的黑暗与压迫、女性和孩童之间复杂但纯洁的情感融为一体。当小说进展到第四部分时,莱拉与塔里克终于顺利结婚,并在穆里过上了曾经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是我最钟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起初,我曾质疑自己如此偏爱这部小说,是否来源于女性的天性?为了寻求答案,我将本书推荐给一位亲密的男性朋友。他的回应是:"现实残酷,梦境却真实。"

这番话的意思是,面对冰冷残忍的现实,人敢想敢要的愿望就会变得卑微。两个女人始终在生死边缘挣扎,怀抱着一个关于幸福生活的希望。直到生命垂暮之时,她们用自己的坚守和成全,将梦境化作实实在在的现实。

灿烂千阳读后感

一部成熟的小说始终离不开复杂真实的环境。胡赛尼拥有难以置信的感染力。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阿富汗厚重的社会阶层。不知所言是否属实,但我感觉到了蓬勃的真实感。文字在讲述一个个社会图景时,让它们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引人不由得沉沦、忧伤、疼痛。

《灿烂千阳》描绘了一幅宏伟至极的画卷,既包含了阿富汗的国家与社会风貌,又囊括了根植于女性内心的细腻而强烈的感情。在展现一个时代的画卷中,我看到了人性的自然流露。

04 无法毁灭的爱与希望

随着作者的笔触,读者总能轻易地触及人世的黑暗。贫困、战乱、扭曲的人性不断地将渴望幸福的人一步步推向深渊。

可悲的是,人只能像蝼蚁般任人摆布。我不断地为善良的人祈祷,希望接下来的日子不至于太糟糕。但愿那些微弱的星光能够逐渐亮起,慢慢照亮两个女人的一生。

灿烂千阳读后感

最终,玛丽雅姆用一生完成了幸福的传递。这并非因为上天看见了人类内心的悲凉,而是源于两个女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互相扶持和成全。于是,我明白了希望的本质。

希望弥足珍贵,也永远存在。正如书的封面所言:即使生活布满苦痛与酸楚,但每一幕悲恸的片段都能让人看见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