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赏析,

2024-05-1403:58:06综合资讯0

渡荆门送别鉴赏

李白之名,无需多言。“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且李白的卓越才华自青年时代伊始,便伴随其一生。他不同于诸多诗家,需岁月磨炼,文风渐次沉淀,方能成大家。他一出场即达巅峰,至暮年仍豪情不减,睥睨天下。

然而李白名作,历经千余载,业已品评殆尽。吾人鉴赏此篇,当另辟蹊径,否则拾人牙慧,徒劳无功,又有何益?

昨日品味王绩《野望》,考究五言律诗初作在无规可循的情形下自然萌生,忽有所悟。继而细读李白《渡荆门送别》,方觉其谋篇布局,脉络暗藏,遂生笔染此诗鉴赏之念。

众所周知,李白古风成就卓著,律诗中七绝尤胜,五律亦佳。相对而言,七律不如杜甫,排律更不必说。而吾人今日鉴赏李白、杜甫,实乃将古风与律诗置于同等地位考察其思绪、意境。李白文思纵横天地,故称仙,杜甫则至备圆满,故称圣。

世人多云李白不喜律诗,谓之束缚其表达,故其作品为当下不守律法者标榜,时时用来轻视、反对格律派,亦着实威慑不少人。毕竟李白诗仙之名盛传,诸人不知曲折,无从反驳,只能唯唯诺诺。

然此乃胡言乱语。

渡荆门送别鉴赏

李白性情虽不羁放荡,但其诗文似随意挥洒实则規制严谨。其文行诡奇多变,实师承庄子、屈原、谢朓、庾信、鲍照,处处可见名门风范。吾人何以用汪洋恣肆、浪漫不羁来评其文风?不妨看看其崇拜之人皆是何等人物。

其格律诗成就为何不甚高?此与其个性固然相关,然与所处时代亦脱不开干系。

诸多论者言,李白、杜甫非同一时期之人乎?

诚然,李白、杜甫、王维皆盛唐诗人,同历盛唐飞扬、安史之乱,迥异境遇、性格成就唐诗三杰不同风貌。然而李白、王维生卒相近,杜甫却晚其十一年。此十年,实为蒙童受学、成才的关键期,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成学。

格律诗规则正是在这十年中迅速普及,成为科举制式及蒙学教育内容。换言之,李白、王维接受的是早期格律教育——公元701年出生,武周方灭,格律规则刚成体系,而诗家中较早达成共识的“相替”、“相对”之用,为李白、王维所承袭并遵守。相较之下,“相粘”规则形成较晚,普及性不强,故王维作品中出现众多“折腰体”,而李白、王昌龄作为七绝主要推动者,对“相粘”更为偏爱,故“折腰体”不多。及至杜甫读书求学之年,各种格律规则已臻成熟,故惟其方能成为集格律大成之诗圣。

渡荆门送别鉴赏

论及个人才华,李白、杜甫、王维皆为顶尖好手,时代代沟致李、王无法成“诗圣”,仕途际遇致李、杜无法成“诗佛”,个人性格致杜、王无法成“诗仙”。

此与《渡荆门送别》何干?与王绩《野望》又何干?

王绩《野望》约作于公元640年前后,实为最早的五言律诗。此亦说明,五言律诗格式形成远早于五绝、七绝、七律、排律等格律诗格式。李白、杜甫推动七绝、七律之际,五律已臻完备无缺。纵然是不喜律法的李白,五律亦是其谙熟的体裁。或可云,五律为贯通古体诗与近体诗之桥梁,而精通古体诗的李白,对于后来定型为近体诗的五律,亦是其中高手。

吾人皆知李白歌行体、七绝、五律写得好,却不知为何?今得其缘由矣。

盖五律对李白而言,即古风也。

李白的五律并未遵守杜甫、岑参时期律诗普遍文法,即至今旧体诗人仍在遵循的“起承转合”。此并非韩愈对文法的散文化,亦非李商隐对文法的朦胧化,李白的五律文法,上承南北朝,而最直接则承自王绩。

渡荆门送别鉴赏

王绩《野望》前文已有专门解析,今观李白《渡荆门送别》,与《野望》有何传承。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实非写于送别友人之时,而是李白二十六岁出蜀时所作,即自送之意。尾联亦有说明“万里送行舟”,故去“送别”二字,题作《渡荆门》亦可。

起句仄起仄收,为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的五言律诗。此诗严格合律,仅第七句“仍怜故乡水”为“平平仄平仄”,实为“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即“鲤鱼翻波”,为极其常见的变格,非出律,如王勃“无为在歧路”等,皆此现象。

平仄另有专栏讲解,此处不详述。吾人知其严格合律即可。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严格对仗,符合律诗中二联对仗要求。

故此五言律诗严格遵守格律要求。

渡荆门送别鉴赏

观其内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代地点、事由。

乘舟渡过遥远的荆门,来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即入荆门外景致描写。此二句为千古名句,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较不分伯仲。窃以为杜甫很可能是在化用李白的这两句诗,他在写《旅夜书怀》时,虽前后相差数十年,但以他对李白的崇拜,遇相似情景想起

渡荆门送别赏析

这款诗歌架构非常鲜明。其实可以将此架构精简,去除中间两联,变成一首五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对诗歌传达的意思是否会有影响?影响很小。同理,《渡荆门送别》也可以这么处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意并无改变。这就是南北朝之后,初唐律诗的特色。这种创作结构一脉相承,后来“起承转合”成为定式,同样有一些律诗可以去掉中两联。随着韩愈、李商隐等人在文法上的创新,结构变得复杂,各联不可或缺,有些律诗不能这么处理,但在早期的五律中,基本上可以用这种方法快速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中两联用来丰富诗的内容,让诗看起来更加文学性。

其中不仅涉及格律规范,还更多包含了文法上的逐渐改变。

渡荆门送别赏析

赏析诗歌时,有时需要了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但是对于大众非常熟悉的这类作品,如果将其纳入整个诗歌发展史中去考察,就会因其所处时代位置,与其他诗作建立联系,发现诗作的传承和演变之路。

这是一条独特的诗词赏析道路,极具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