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2024-05-1503:59:47综合资讯0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文 | 水清 · 主播 | 夏萌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一提及鲁迅,大家直观的印象可能是他正直果敢,文采犀利。

但其实,鲁迅也颇具温情、趣味的一面,他对人、对物、对乡土、对大自然满溢着深切的情怀。

今天呢,梅也要为大家介绍一本鲁迅蕴含深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让我们随着鲁迅先生的笔锋徜徉,体味记忆中静谧安宁的时光。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细碎的回忆,构成存在深处的意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用华美的辞藻,徐徐拉开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序幕。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他饱含深情地回望自己童年,用笔逐一描摹,与自己款款絮语。

孩童时代的鲁迅,如同所有孩子一般,淘气调皮:

他“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他还会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听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他“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童年时光无忧无虑,犹如一幅幅图画,在中年鲁迅眼前闪过,思绪翻涌间,他似乎有点提不起笔了,久久地,他陷入了对往昔的无限追忆。

回忆往往弥足珍贵,令人或欣羡,或黯然神伤。

世界之广袤,超越人类想象,但实际上,我们和自己密切相连的无非是

鸣蝉、云雀、蟋蟀、蜈蚣、何首乌根、木莲、覆盆子、春天的花朵,深秋的红叶,指尖的积雪,青春的时光……

我们的一生,都是由这些琐碎与细腻交织而成的,它们浸润了我们一生中所有美好的记忆,共同构建起存在深处的意义。

这些生命中动人的快乐,直击人所有的感官,值得我们再活千千万万次。

那时候的孩子,手中的玩具大多原始而有趣。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五猖会》一文伊始,鲁迅又陷入了长长的童年回忆,他提及迎神赛会上购买的“纪念品”,

“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花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一文钱”、“烂泥”,“刺耳的声音”穿越时光,传到了45岁男子的耳边,他锐利的心顿时柔软了,湿润了。

不久之后,家人便将年幼的鲁迅送入了“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他的童年,在惊慌失措间戛然而止。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时光,如同两堵高耸的墙,推着我们步步向前,永不回头。

童年,也许是存在于我们的梦里,或者,在我们的笔端。偶然想起,微笑,也或惆怅万千。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父母安在,及时尽孝

父亲,在鲁迅的生命履历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五猖会》里刻画的那位父亲,可谓严厉固执。

那天,周家准备乘船,前去东关参加五猖会。船,早已停靠在河埠头,饭菜、茶炊、点心盒子,样样备齐。

小鲁迅像过年一样,笑逐颜开地蹦蹦跳跳,突然,父亲出现在了他身后。

他要小鲁迅背《鉴略》,“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仿佛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有什么办法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盼望出发的急迫和背不出书的焦虑,在小鲁迅心里如鼓点般敲响,一声比一声急促。大家都在等待着他,不知道过了多久,他终于背诵完毕。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可小鲁迅却高兴不起来。“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很多人认为《五猖会》抗议了父亲的不近人情,抨击了封建教育制度。

但如果你读过《琐记》和《父亲的病》,就会真正理解鲁迅在回忆这件事背后,难以言说的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琐记》描述了父亲被“庸医”误诊去世后,鲁迅和家人颠沛流离的艰难遭遇和社会人情的冷暖,读来令人心酸。

而《父亲的病》一文中,描写的父亲临终前呼吸都十分痛苦的片段,细细品味,十分凄凉。

当时,父亲艰难地呼吸着最后几口气,一旁的衍太太催促年少的鲁迅赶紧呼唤。于是他拼尽全力喊道“父亲!!!父亲!!!”直到父亲咽了气。

鲁迅写道:“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子欲养而亲不待。中年鲁迅对父亲最大的遗憾,就是当时没有让父亲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少年丧父,对鲁迅的打击不言而喻。

高亚麟在《我家那闺女》里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父母尚在,我们全然无感于生死,他们用温暖和微笑为我们遮挡了所有恐惧和不安;

父母去后

当年,年轻的鲁迅远渡重洋,来到日本的仙台医专学西医。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医学专业里有一位解剖学教授,名叫藤野严九郎,他对这位中国来的“周树人君”颇为照顾。

他关注鲁迅的语言和生活问题,并未因他的国籍而有所偏见,和蔼的藤野先生为身在异国他乡的鲁迅带来了许多温暖。

尽管藤野先生在穿着方面有些随意,但在工作上却极为严谨。

有一次,鲁迅在绘制解剖图时,误动了下臂的血管位置,藤野先生特意请他到办公室,耐心解释,并给予鼓励。

他还自发帮助修改鲁迅的讲义,“不但增补了许多遗漏之处,甚至纠正了文法上的错误。”

藤野先生教学严格而又坚持原则,一些学生因成绩不及格而被留级,因此对不留情面的藤野颇有微词。

鲁迅的成绩居中,虽未被留级。

学校中仍有人认为,中国学生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分数,多半是藤野先生放水。

于是,学生会成员拿走了鲁迅的笔记,试图进行调查。

鲁迅感到愤怒与羞辱,向他信任的藤野先生诉说,同时还有几个同学也感到不满,于是一同去质问学生会成员。

最终,谣言得以消除。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后来,鲁迅先生在课堂上见识到国人精神的冷漠和脆弱,决定退学,“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对此感到遗憾。在分别时,他送给鲁迅一张自己的照片,并在背面题写了“惜别”二字。

由于鲁迅没有合适的照片作为回赠,藤野便嘱咐他将来照了寄给他,并时刻告知后续情况。

鲁迅离开后,没有寄去照片,也没有写信。

他自述:“离开仙台后,多年未曾照相,也因状况无聊,若谈起,只会使他失望,因此连信也不敢写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话题愈发无从展开,因此时常想写信,却难以启笔,一直持续至今,竟未寄出一封信或一张照片。”

越是重视这段情谊,就越是“远离故乡的情感更加胆怯”。总是期待着自己找到一种身份,以便与这位重要的人见面。有些等待一旦错过,就是一生。

藤野的讲义,鲁迅整理成了三大本,一直保存着,但不幸在一次搬家时遗失。

藤野的照片,鲁迅挂在北京住处的东墙上,正对着书桌,时刻激励着自己。

1926年,鲁迅发表了《藤野先生》。1931年,有朋友问及藤野严九郎是否真名。

鲁迅回答,他曾请日本朋友打听,得知仙台医专已并入东北帝国大学,教授名额减少,藤野先生“辞职”,至今下落不明。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直至临终,他仍未收到藤野一丝音讯。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世间事无常,分别时我们信誓旦旦,总以为日子还长,相聚的时机迟早会来临。谁能预料到,缘分竟会变得如此稀薄。

生命来来去去,日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漫长。我们遇到的许多人,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