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步骤

2024-05-1601:33:18综合资讯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解读
一、课程背景
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必修课程,其设立目的是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阂、优化课程结构,并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平台。课程内容涵盖:
- 信息技术教育
- 研究性学习
-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 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强调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培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强调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形式。该课程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以实践性为主导,具有以下特点:
- 整体性: 综合多种技能和学科知识。
- 实践性: 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
- 开发性: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新事物。
- 生成性: 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新知识和解决问题。
- 自主性: 注重学生自我规划和主动参与。
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旨在:
- 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 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 促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联系。
- 培养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分阶段目标
一、二(预备)年级段目标:
- 通过观察、交流、实践活动,激发兴趣,形成对事物的基本认识。
三、四(探索)年级段目标:
- 通过考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增强实践体验。
五、六(创新)年级段目标:
- 初步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开展小发明、创意、制作、社会调查等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课程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采用综合式安排。学校不将课程简单划分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个模块,而是围绕以下线索:
- 学生与自然的关系
- 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 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通过确定特定“领域”或“主题”,师生共同设计具体“活动”,兼顾上述四个模块。活动方式包括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教师作为“普通参与者”发挥指导作用。
实施管理
一、实施流程
1.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向。
2. 学生或研究小组选择指导教师。
3. 学生设计实践活动主题方案。
4. 开展实践活动,收集资料。
5. 注重积累和共享资源。
6. 分析整理实践活动过程,形成案例体系。
二、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指导各班活动的开展。必要时,领导小组或其他教师参与班级活动。
三、课时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保证每周一课时。课程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可根据需要与学科教学时间整合使用。
四、教师配备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坚持全员参与,每位教师至少指导一个活动。学生可自由聘请辅导教师。
五、教师培训
- 自主学习: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
- 校本培训:提供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指导能力。
六、资源开发策略
- 激发兴趣:活动前,让学生自主选择与其个性和兴趣相匹配的内容。
- 多样形式:采用多种活动组织形式,适应不同活动需求。
- 资源获取:争取家长和社会支持,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
- 资料准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 安全保障:重视安全教育,确保活动安全进行。
评价策略
一、学生评价
- 关注体验和过程:着重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反思。
- 多元化评价:采用量性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
- 以集体为主:评价以整个集体或小组为单位。
二、教师评价
- 活动方案评价:对活动方案进行前期评比。
- 成果展示评价:组织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对活动进行总体评价。
- 案例评比:要求指导教师撰写活动案例,分阶段进行评比。

④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