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心得体会800字

2024-05-1602:29:01综合资讯0

之前提到了研学旅行的整体管理和制度建设问题,但学校最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和有效组织实施研学旅行。

近年来,对研学旅行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和随意的评论。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研学旅行初衷不符的情况。例如,有些学校打着“带着课本去旅行”的旗号,将研学旅行变成了“课堂搬迁”或者补习夏令营、冬令营;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将学校直接“搬”到实践活动基地,将研学旅行变成了另一种封闭式活动;有些学校将研学旅行定位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在具体实施阶段,研学旅行仍然存在许多“乱象”。

为了有效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彰显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价值,我们需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更需要务实地开展相关活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将研学旅行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这不仅为其课时创造了条件,也凸显了非学科类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共性,显示了两者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需要从课程的性质出发来设计课程。

课程设计应该体现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作为活动课程的研学旅行,首先应该强调其过程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要将活动前期的主题规划、目标设定、活动地点或路线选择、内容板块设计和学习方式、活动中的团队分工合作、互动交流、资源获取、问题解决,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成果评价和展示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活动的设计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应该有研学旅行服务机构的人员,甚至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简单地将课程设计交给教师或社会机构是不恰当的。

在设计团队中,学校教师应该成为核心力量。但需要提醒的是,许多教师长期专注于学科教学,对活动课程的原理和设计方式不够熟悉,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学科选题来确定内容和学习方式,评价时也更倾向于采用计分方式,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不符合活动课程的要求,很容易导致“课堂搬迁”的情况发生。我们认为,理想的设计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并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目前尚未建立第三方研学旅行管理机构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利用有资质的旅行社或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优势资源,同时校外机构也需要通过与学校的沟通,开发和寻求符合学生需求的资源,共同协商设计行程和活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学生的参与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初中以上的学生,他们完全有能力参与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并且积极性很高。

活动规划设计必须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选择路线和时间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也要考虑外部条件。在主题设计和线路选择方面,应该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努力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并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学校应该“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按照这一精神,学生的活动可以选择本县(市)或省内其他县(市)、本省或其他省份作为主要目的地。盲目追求遥远的目的地,热衷于热门旅游景点,并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一些学校甚至将少数学生参加的夏令营或出国游作为研学旅行的替代,这不符合研学旅行“全员参与”、“了解国情”、“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也导致了概念的混淆,阻碍了研学旅行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研学旅行既不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