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鲁迅教案

2024-05-1603:17:04综合资讯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祝福

一、修改内容

1.揣摩小说中语言的妙用,探究人物语言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2.深刻分析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辨析其人物性格、命运遭际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内涵。

3.细致赏析小说对祥林嫂的形象塑造、叙事手法,讨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4.深入挖掘造成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认识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领悟鲁迅对社会弊端和封建制度的大胆批判和变革呼声。

二、修改正文

一、导入

祝福鲁迅教案

鲁迅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致力于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病态,矢志在文学创作中抨击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思想,以期唤醒国民,推进社会变革。今天,我们共同研讨其代表作《祝福》,深入探寻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意义。

二、作者简介

祝福鲁迅教案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开创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代表作《阿Q正传》深刻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奠定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石。1923年出版的小说集《呐喊》,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

三、写作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当时,鲁迅先生目睹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封建势力依然顽固的现实,深感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备受压迫和践踏。他以关切的目光聚焦于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以《祝福》一文揭露了封建礼教和思想的摧残性,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变革的渴望。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祥林嫂一生坎坷曲折的悲惨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迫害,深刻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文本探究

1.小说中三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有什么差异,其在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表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次描写:

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是祥林嫂生命垂危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与以往的描写相比,其相貌愈加苍老,精神萎靡,突显了她凄凉悲惨的命运。这一描写既为祥林嫂的悲剧收束做了铺垫,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和思想对其一生的摧残。

第二次描写:

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这是鲁四老爷宅中初见祥林嫂时的描写。此时的她虽处困境,仍坚守着传统礼教,存有对生活的希冀和反抗意识。这一描写刻画了祥林嫂勤劳质朴的内在品质和在封建压迫下挣扎求生的精神。

第三次描写:

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是祥林嫂被婆家抢回,几经变故后的描写。她面容憔悴,精神萎靡,昔日的希冀已荡然无存。这一描写展现了祥林嫂在封建礼教压迫下逐渐走向绝望的过程,印证了封建制度对她生命的摧残。

2.试归纳祥林嫂的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意义。

祥林嫂是中国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缩影,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压迫และเฉียบพลันHer善良勤劳,但也逆来顺受, 这正是封建思想长期灌输的结果;虽然内心挣扎,却无力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 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祥林嫂悲剧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和思想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具有震聋发聩的社会批判意义。

3.柳妈在小说中扮演什么角色?

柳妈本是祥林嫂的同路人,却以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为准则“劝善”。她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被封建思想洗脑的普通民众,虽然善良但又麻木不仁。她的出现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劳动妇女不仅被剥削阶级迫害,更被与之相同的同路人压制。柳妈这一人物形象凸显了封建礼教的渗透性和侵蚀性,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4.小说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结构和主题表达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知识分子,有着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具有同情心和反抗精神。但面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我”却犹豫不决,采取了妥协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封建礼教的畏惧และผลลัพธ์“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和叙述者,通过“我”的眼

① 第一段环境描写

本文首次描绘了镇上家家户户为“祝福”而准备的场景。“祝福”是鲁镇一年的盛典,富裕人家要在此日拜神祈福,而祥林嫂这样的穷人却要为他们的“福礼”劳累不堪。这首先显现了穷富间的矛盾,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描述表明,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阶级关系、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封建势力依旧顽固,祥林嫂的悲剧也是必然的。如此的环境描写,既揭露了人际关系中的善恶和贫富,同时也联系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② 第二段环境描写

本文第二次描绘了鲁四老爷家“祝福”的场景。鲁四老爷家“祝福”的代表性更强。鲁四老爷不允许“败坏风俗”的祥林嫂触碰祝福牲醴,这夺走了祥林嫂“祝福”的权利。为了重新获得“祝福”的资格,在柳妈的劝说下,祥林嫂耗尽积蓄捐献了一块门槛,却仍旧遭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呵斥。于是,祥林嫂免受侮辱与痛苦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在祝福时刻,鲁四老爷凭借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的威势,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的道路。祝福本身是旧社会特有的封建迷信活动,因此在祝福中,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表现得最为强烈。这种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 第三段结尾

本文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凄惨的死状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旧社会的本质。也在布局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小说的结构更加完善。

9. 四处写雪的作用

第一处:
天色渐暗,午后下起了大雪,雪花有梅花那么大,漫天飞舞,夹杂着烟雾和忙碌的气氛,将鲁镇弄得一片混乱。作用: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亡烘托环境和气氛。

第二处:
雪花落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愈发衬托出我的孤寂和愤慨。作用:与我内心的孤寂和悲愤相衬。

第三处:
微雪开始飘落。作用:预示柳妈接下来的话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处:
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绝,仿佛汇聚成一片音浪,夹着飞舞的雪花,笼罩着小镇。作用:这里的飘雪象征着封建势力的猖獗,更含蓄地展现了处于底层的老百姓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哀。

10. 鲁四老爷的书房

作者在《祝福》中特地描写了鲁四老爷的书房,这一看似多余的笔触却把鲁四老爷性格中复杂的一面展现了出来。结合文本分析:

① 一幅陈抟老祖写的朱拓大“壽”字。 陈抟被封建地主阶级尊为神仙,但清代的经学家否定了他的学说。鲁四老爷在辛亥革命后仍然崇拜陈抟老祖的字画,可见思想之陈旧腐朽。

② 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朱熹将这些解释为封建道德,“理”就是“三纲五常”,是封建道德中自我修养的最高标准;“心气和平”是指对“三纲五常”要绝对服从。对联的另一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已经脱落”了,说明鲁四老爷没有道德和节操。这一巧妙的设计,看似闲笔,实则含着愤慨,是书房描写中点睛之笔,将鲁四老爷伪善的本质暴露得淋漓尽致。

③ 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堆”表明字典已经散乱不成册,“未必完全”进一步表明字典的年代久远。一方面说明鲁四老爷不爱惜书籍,不求学问;另一方面说明鲁四老爷注重门面,用《康熙字典》装点门面,以显示自己的学识,证明自己是乡村社会的当然统治者。这一设置进一步揭示了这个道貌岸然的老监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知识贫乏的真实面目。

④ 一部《近思录集注》。 《近思录》是一部理学的入门书。收藏此书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讲理学”的人,是封建礼教的正统代言人,有权维护封建礼教的尊严。这是鲁四老爷维护乡村社会统治秩序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暗示了鲁四老爷的理学修养其实很浅薄,但对于农村那些没有知识的农民来说已经足够了,正说明了封建礼教在乡村社会强大的统治力量。

⑤ 一部《四书衬》。 表明鲁四老爷信奉儒家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统治者阶层中的一员,有权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对那些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进行裁决。

可见,对鲁四老爷书房的布置不仅独特新颖,而且意义深远,一个旧礼教的化身和假道学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