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还过女墙来

2024-05-1604:38:58综合资讯0

我国古典诗词常以月亮为吟咏对象,虽不直接描写,亦会提及月亮。从天文学角度,赏析古诗词,解读诗中月亮的月相和出现时间亦不乏趣味。

月亮位相变化是备受关注的天象之一,其形态呈现朔望周期性变化,依次为朔、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望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回到朔(或晦)。依据天文学定义,以上各阶段对应月球黄道差Δ特定数值。

夜深还过女墙来

阴历和阴阳历(如我国传统历法农历)以朔望月为历月依据,取历月长度为29日或30日,使得多个月的平均接近朔望月。初一这一日始于朔(Δ = 0º),使得朔落在初一内。农历最后一个夜晚(廿九或三十日,称晦)亦无月可见,因晦当晚距朔往往不足24小时。

赏析一首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是诗中描写的唯一天象。欲解答落月何月相,先了解月相形成原理:

月球不发光,其亮光源于反射太阳光。太阳、月球、地球相互位置变动时,地球不同角度观测月球被照亮部分,呈现不同月相。如下图示,太阳光从右侧投射。常定性讨论月球轨道运动时,取月球在月面运动平均位置——黄道面上运行,白道以此为平均位置上下摆动。

夜深还过女墙来

图中,月球位置1时,被太阳照亮部分背对地球,称为朔。朔定义为月球黄经等于太阳黄经的那一瞬间;此时之日称为朔日,即初一。朔日后,月球逐渐向东远离太阳,即月球黄经每日大于太阳黄经。

图中,位置2约在农历初三至初六七的黄昏,蛾眉状月球悬挂西空,被照亮部分凸出朝向西方落日,称为蛾眉月或新月。新月常现于西空,升起不可见,因升起时为白天。可见后的数小时内,即子夜前,便落至西地平以下。

图中,位置3约在农历初七八,月球西侧半个月面亮于太阳,称为上弦。其定义为月球黄经比太阳黄经大90°。上弦之升亦不可见,初现时常在太阳刚在地平落下,显现于正南方,即过上中天前后。随后,逐渐西沉,常在子夜沉落于地平以下。

图中,位置4,可见月球西侧半个月面被照亮外,东侧亦有被照亮凸出部分,且持续增大,呈现大半个月亮光华。称为盈凸月。盈凸月升起不可见,但太阳一落入地平,便可于东南方看见。然后逐渐升高,至过上中天,随后向西落下,子夜后才隐没地平。

图中,位置5约在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地球正好位于太阳和月球中间。观测者所见整个月面皆为太阳照亮,称为望,亦称满月。其定义为月球黄经与太阳黄经相差180°。太阳落于西方地平,满月正自东方地平升起。其在子夜过上中天,当翌日太阳出之时,其落至西方地平。望日后,月球逐日从西边“追赶”太阳。

图中,位置6,月球保持东侧半个月面明亮,西侧亮部逐日减小,但仍是大半个月亮熠熠生辉。称为亏凸月。亏凸月在黄昏后自东方地平升起,但落于西方地平不可见,因其时已在清晨太阳升起后。

图中,位置7约在农历每月廿二日前后,月面东一半为太阳照亮,称为下弦。其定义为月球黄经比太阳黄经大270°(或小90°)。下弦在子夜自东方地平升起,在太阳升起时过上中天,随后隐没于清晨阳光中。

图中,位置8,月球再度呈现蛾眉状,但凸出部分朝向东方未升之太阳,称为残月。残月在子夜后自东方地平升起,升起时间逐日推迟,直至清晨与太阳同时升起。月球这时经残月又回到朔,重新开始新一轮月相变化。

回到张继的诗,全诗叙事发生于子夜前,月落当是蛾眉月无疑;但笔者亦计算过,深秋初冬的苏州,上弦月亦于子夜前落下,故此诗中之月亦含上弦月。(详见《天文爱好者》2019年第五期“读诗谈天象之二”。)

天文学家常以“月龄”定量表示月相,月龄以日为单位,朔时刻定为月龄等于0,而朔望月结束时定为月龄等于29.5。上弦、望和下弦的月龄分别为7.4、14.8和22.1。给定某月某日某时刻月龄值,天文学家即可知其对应月相,表明月龄是朔望月中对月相的更精确描述。月龄既表月相,亦反映月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和相对亮度(望为100)。下表展示月龄与后两者关系。

了解上述情况后,我们再看几首古诗描述的月相和月亮状况。

初一的朔,见于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唐贾岛的“三月晦日送春”诗涉及月底的“朔”: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诗中虽未提月,但隐含其意,因“元日”和“晦日”皆根据月亮位相定义。有的诗中描绘之月应为上弦月,如宋林逋的“梅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 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中黄昏可见之月应为初三起至望月的蛾眉月,最多含月龄16的盈凸月。类似的月亮,亦见于杜甫诗“南邻”末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日暮所见“月色”即月龄在此范围内的月亮。黄昏,月亮初现,故“月色新”。

有一唐诗提及之月可能覆盖上弦月、盈凸月、望月、亏凸月至下弦月之各月相,即崔涂的“春夕旅怀”:

水流花谢两无情, 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 杜鹃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催两鬓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烟景有谁争?

三更天正是子夜,可望上

五更月将至,请欣赏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春夜”:

金炉香烬,残声漏响, 轻风剪剪,阵阵凛冽。

春色妨眠,月移花影,高阑干上,渐渐上升。

诗人或在深夜失眠,目睹月亮西移,逐渐降低,月光投射花影渐高至栏杆。此时漏声残,应为五更天,约为清晨5点前后。诗中的月亮可能是满月,因其最明亮,花影最清晰;或是月龄16或17的月亮(亏凸月),其亮度可投射清晰的影子。至于月龄13或14的月亮(盈凸月),尽管亮度足够,但在五更时分,高度太低,难以投射清晰的影子。

提及亏凸月后,即进入残月领域,如宋刘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直接点出“残月”。又如涉及残月的一首被怀疑是杜甫所作的题为“新秋”:

火云仍未消散, 奇峰依旧耸立,轻风吹动,初惊一叶。

园林凋零之处, 砧杵寂寥其中。

蝉声断断续续,悲泣残月, 萤火虫高低飞舞,照亮暮色。

赋就金门期待再次献上,夜深时轻轻搔首,叹息飞蓬。

有些作品则未直接点明,如宋周必大的“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

绿树夹道, 聚集了昏鸦, 敇使传达,坐下享受茶点。

回到宫殿, 平静无声, 月钩初升, 紫薇花上。

上升的“月钩”指的是残月,而非新月。残月在子夜后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其升起时间逐日推迟,到月底消失在清晨阳光中。

某些作品中的月相和出现时间并不那么明显,需要探讨后才能确定一个可能的范围。如唐刘禹锡的“石头城”:

周围群山环绕着旧国家, 潮水冲击着空城,回荡着寂寞。

淮水在城东, 旧时的月亮,夜深时越过了女墙。

我们分3步考虑这个问题:1. 根据历史资料考察从石头城看“淮水”和南京城墙的走向;2.确定诗歌描绘场景的季节;3.考察何种月相之月亮能在“夜深”“越过女墙”。

第一步,诗中所指的“淮水”即秦淮河。根据六朝时的南京地图,秦淮河自南向北流,注入长江。当时南京的西城墙在石头城处及濒临长江和秦淮河段应是南北走向,与后来的明城墙一致。“女墙”是建筑在城墙上的低墙,通常指凹凸的城垛。城垛沿城墙走向,整齐排列在城墙上部。

夜深还过女墙来

月亮自东向西运行,在“越过”女墙时应位于正南方。用天文学术语来说,就是过上中天。在南京看月亮上中天通常在南方,因此站在石头城看月亮是在南方的秦淮河上空由东向西移动,符合“淮水东边旧时月”的描述。

第二步,确定诗人描绘的场景发生在什么季节,可从当时月亮对观察者的高度推断。我们比较两种极端情况,就能一目了然。设想在冬至夜,月亮正位于南京上中天,此时月亮高度为76°.5~86°.5。南京的观察者看到的月亮接近天顶,不在南方。在夏至夜,月亮同样位于南京上中天,其高度为29°.5~39°.5。夏季的月亮比冬季的月亮低得多。站在石头城城墙上观看这时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