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溯源

2024-05-1702:00:19综合资讯0

端午节:起源与风俗

端午节起源与传说

端午节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该节日最初被视为夏季驱除病魔和祭龙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和介子推等其他人物的说法。

端午节的传说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接受的是“屈原说”。

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 342-278 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诗人。公元前 278 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屈原眼见国家沦陷,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在江上寻找他的遗体,并投掷粽子以祭祀他。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为报杀父兄之仇,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取得了五战五胜的战果。后来,吴国被越国打败,越王勾践乞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反而听信谗言,赐死了伍子胥。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节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人,父亲溺水身亡后,其尸体数日未见。曹娥年仅十四岁,日夜在江边痛哭,过了十七天,五月五日,也投入江中。五日后,她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为了纪念她的孝节,人们在曹娥投江处修建了曹娥庙。

与夏季时令相关的说法

一些学者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端午节恰逢夏至前后,即阳气最盛之时,因此又称为“天中节”。

端午节风俗

端午节的风俗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两类:驱灾避邪和祭祀。

驱灾避邪的习俗

赛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表达哀思和敬仰。
挂艾草:端午节期间会在房屋的门窗上悬挂艾草,因为艾草具有驱虫辟邪的功效。

祭祀的习俗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品,据说最初是为了喂饱江中的鱼,从而不使它们吃掉屈原的遗体。
佩香囊:端午节期间会佩戴香囊,里面装有香药,据说可以驱邪避灾。

端午节期间,装饰各种驱邪祛病的花草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草是药用植物,既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草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功效最佳,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栓五彩丝线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栓五彩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彩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彩丝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彩丝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带五彩丝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下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每逢人们载歌载舞,表达祝福。端午节来临,我们同样要以各种方式表达祝福与敬意,祈愿祖国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明天端午节, 祝您和家人端午安康 !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

来源:环球文摘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