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香甜多汁草莓

2024-05-1702:42:22综合资讯0

为纪念2011年萧红诞辰百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筹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项便是颁发首届萧红文学奖。我初担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时,这项工作便首先提上了日程。最初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颁发该奖项,包括萧红长篇小说奖、萧红女性文学奖和萧红研究奖。但后来我提议,萧红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长篇小说上,她的中短篇小说也常有精彩之处。我的建议得到了采纳,萧红长篇小说奖最终更名为萧红小说奖。

征集作品的范围很快拓展到了全国相关单位和出版社。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实名投票,史铁生、王安忆、韩少功、葛浩文、季红真、叶广芩、叶弥等著名作家入选首届萧红文学奖。令人自豪的是,在获奖的九位作家中,有两位来自黑龙江——阿成和叶君。阿成是当今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的翘楚,是一位拥有深厚艺术素养的作家,他的获奖当之无愧。另一位获奖者,黑龙江大学青年学者叶君,是萧红研究的后起之秀,他撰写的《从异乡到异乡》获得了大多数评委的认可。

尽管一些著名作家和学者的优秀作品因为名额限制而未能获奖,但作为“遗珠”,并不影响我对他们专业水平的肯定和尊重。

萧红不只是黑龙江的,更是中国的,更甚至于世界的。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超越本土,自然更能彰显其影响力。但只有两位黑龙江作家获奖,我心中还是有些遗憾。我与党组成员协商,是否有可能启动一套丛书的出版项目?我的想法是出版一套黑龙江中青年作家的丛书,集中展现他们的创作成果。这些才是黑龙江文学的未来。

我们的设想得到了肯定。于是,在萧红文学奖评选的我们也开始了丛书的编辑工作。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野草莓”丛书。丛书两年为一辑,每辑出版五部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多样,体裁不一,却都源自黑土地的滋养,散发着这片土地特有的气息——苍茫中不失热情,凛冽间满含朝气。

第一辑丛书推出后,按照惯例需要开展作品推介活动。尽管丛书中入选的每一位作家在黑龙江都是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全国的知名度普遍不高。我们缺乏资金举办大型作品研讨会,因此我想到邀请国内评论界的著名专家,针对具体作品撰写评论,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也让评论更具针对性。由于对每位入选作家的作品都十分熟悉,我便开始为他们量身选择评论家。

第一辑中收入了王立纯的小说作品。他当时已经过世,出版他的作品既是对其为黑龙江文学界所做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本人深切的怀念。我邀请李敬泽撰写书评,他了解到王立纯已经去世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写下了感人肺腑的《劳动与创造者安眠》。第一辑中还有桑克诗集的评论,由诗评家张清华执笔,题为《狂欢的不是词语,而是生命》。我们还邀请孟繁华先生为何凯旋的小说《永无回归之路》撰写评论,牛玉秋老师为陈力娇的小说《青花瓷碗》撰写评论。孟繁华先生洞察力极强,指出何凯旋小说对荒寒人性的普遍揭示,牛玉秋先生对陈力娇小说情感表达的解读别具一格,这些评论都极大地鼓舞了作者。

丛书出版后,《文艺报》和《文学报》及时发表评论,反响不错。在第二辑出版时,我们再次邀请了各位评论界的大家。王鸿达是大庆作家,多年来勤奋创作,在小说创作上成果颇丰。我们邀请吴义勤为王鸿达的《城市和鱼》撰写评论时,他正担任西安市副市长。记得我曾半开玩笑地给他发短信,询问他是否愿意为黑龙江作家撰写评论,这是考验他是否真正深入基层的关键。他立即回复说:写,一定写!何向阳不仅评文好,而且精诗懂画。这一辑中恰好有同样喜爱绘画的朱珊珊的作品集,便请她为朱珊珊的《寒蝉凄切》撰写评论。我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的导师崔道怡先生是一位著名编辑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他写信,询问他是否愿意为葛均义的作品撰写评论。崔老师说他前不久刚读过葛均义的小说,觉得很不错,愿意做个推荐者。而张清华先生因为对张曙光诗歌的欣赏,再次“加盟”,指出张曙光充满魔力的语言的“陈旧之美”。第二辑中有一位70后作家,他在儿童文学界颇有声誉,名叫黑鹤。他获得过多个全国奖项,其动物小说独树一帜,海外译本逐年增多。黑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创建了个人写作营地,始终自觉在生活的第一线,是一位根深叶茂的写作者。我邀请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为他的作品撰写评论时,张新颖还不禁感慨:“你还做这么具体的工作啊!”他阅读了黑鹤的小说后,写下了《浩荡风中的气息》,对黑鹤的文学水准赞赏有加。当我看到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在《花城》杂志开辟专栏点评新锐作家时,便连忙给他发短信,请他关注一下黑鹤。何平阅读了黑鹤的作品后,也给予了好评。更令人感动的是,何平因黑鹤而关注到了整个黑龙江文学创作群体,为刘浪的新近出版的小说集撰写了评论。

前两辑的评论效果很好。到了第三辑,我们继续沿袭这种“一对一”的评论方式。袁炳发是一位写小小说的高手,梁鸿鹰为他写下了《小天地里的静水深流》,可以说是由一个作家的作品,深入到对一种文体的探讨,内容非常开阔。孙且的小说《在上帝的眼皮底下》由胡平撰写评论。当时,胡平正值腰椎病发作期间,我还不时催稿,心中很愧疚。张学昕是一位从黑土地走出的批评家。他在美国访问期间读了吕天琳作品的电子版,一气呵成地写下了《高远、清冽、绮艳的灵魂哨声》,其中饱满的情绪可以看出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而施战军为梁小九的《马戏团的秘密》写下的《猜想梁小九的秘密》,像是对梁小九小说的延伸阅读。在肯定其小说文体探索的也友好地提醒了其中探索的边界。性情宽厚的贺绍俊是一位评论多面手,他对小说和散文的批评,皆具深度。若楠的《自言自语》和张爱玲的《当爱情上了年纪》都请他撰写评论。贺绍俊敏锐地抓住了这两位女作家散文的“眼”——取材于普通生活,风格上平易近人,因此他写的评论也温润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