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入伏是什么时间

2024-05-1803:06:54综合资讯0

调整后的标题:探索入伏时间奥秘

入伏时刻的确定方式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标准不同。伏天的划分遵循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

今年三伏天如期开启的时间为 7 月 11 日。值得注意的是,伏天天数的不固定性并非仅限于天数,其 آغاز日期也各不相同。

俗语中常说的“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每年的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含有“庚”字的干支纪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者合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大致对应于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这一时间段,其时序与地域无关,全国范围“一刀切”。

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则以连续 5 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至 22 摄氏度以上为标志。从全国范围来看,满足此条件的区域呈现自南向北逐次入夏的趋势。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较常年提前了 16 天。俗话说:“热在三伏”。顾名思义,三伏天往往是格外炎热的日子。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吸收的热量>散发的热量,地表层热量不断积累,导致气温逐日升高。伏期的地表热量累积达到巅峰。与此大气环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的变化。

今年 6 月 18 日前后,南方迎来梅雨期,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导致我国南方频繁出现强降雨。北方则受高空冷涡影响,过程性雷雨天气频发。

南北地区入伏时均较为炎热,但炎热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北方高温往往是干热,伴随多雷雨天气;南方则表现为闷热,并有连绵雨水带来的梅雨天气。

以今年 6 月以来的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天气为例,其特点是气温高、日照强、空气湿度低,属于典型的干热型高温天气。这是由于大陆暖脊控制下的大陆变性高压所致。内陆和西北地区地处亚洲腹地,周边高山阻隔了来自印度洋和 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当上空受大陆暖高压控制时,极易形成强烈的日光照射。加之地面水分稀少,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耗热降温,因此气温迅速升高,形成并持续高温天气。在气象要素上体现为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大,一般在 10 摄氏度以上,湿度在 30% 左右。

同期南方地区,高温天气的出现通常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高纬度冷空气难以到达南方的广大地区。副热带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抑制了云雨发展,并伴有下沉增温效应,加上湿度较高,因此人们感受到的是闷热,犹如置身蒸笼,这种天气被称为闷热型高温。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常出现此类天气。在气象要素上体现为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差较小,一般在 5 摄氏度以内,湿度在 60% 以上。

对于民众而言,入伏后应以防暑降温为重,安然度夏。

(作者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本报记者李红梅采访整理)